黄莉敏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师生关系探究
黄莉敏
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需要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当前师生关系不太理想,该文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几点对策,以期形成师生共鸣,使体验式教学得以顺利实施。
思政课 高职校 体验式教学 师生关系
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这一关系在以提倡平等、自由、尊重、融洽的体验式教学活动中显得更为重要。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自主参与的机会,实现教材的“大道理”与生活中的“小道理”联系起来并加以内化、感受、领悟和内省,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教师的成功引导与启发,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分不开的,它是体验式教学得以实现的基石。本文以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开展调查,探讨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我们对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随机抽取100名大一学生进行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65%的学生认为自己和教师关系较为淡漠、不亲近、不太了解,这意味着师生接触不多、沟通少,师生之间相互间了解比较少。有80%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感到满意,认为不足的占40%,不满意的占8%,说明当前良性的师生关系还未形成,学生满意度不高。经调查发现,学生不满意主要集中在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上,认为教师对学生关爱度不够,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置之不理等。49%的学生对师生能否成为良师益友持模糊、甚至否定态度;31%的学生认为教师对自己的人生领悟帮助不大,结果表明,师生间信任程度不高,存在着隔阂。大部分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比较信任,但对教师在课堂外的帮助不是很信任。87%的学生认为理想的思政课教师应是和蔼可亲,是他们生活上的知音,人生路上的引导者。从学生对教师的期望来看,大多希望教师和朋友一样交流,相互尊重相互帮助,渴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本次调查主要从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信任度、亲和力及期望值等方面展开调查,总的来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能尊重、喜欢,课堂上师生关系总体比较融洽,教师能关爱学生,爱岗敬业、寓教于乐,学生能尊师重道、积极上进、寓学于乐,师生之间的互动良好,当然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诸如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还未形成,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可信、可亲度不高。
根据调查结果,对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进行分析,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沟通渠道有限,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大多只在课堂上进行,形式主要有讨论、回答问题、辩论等,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往往只认得任课教师的脸,而不知其名,教师对学生也是无法对号入座,学生课余生活需要老师之时“难以见师之影”。这样就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予帮助和正确引导。二是沟通的内容单一,很多沟通仅限在教学内容上,情感交流沟通比较少。高职学生普遍认为教师就是教师,传道解惑,不太习惯与教师交流有关自己的生活、思想方面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教学,则是更需要与学生像朋友一样,畅谈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并予以引导。三是沟通的态度缺乏诚意。在与学生交往中,有的教师表现出高高在上或心不在焉,缺乏坦诚,这样当然是无法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倾听学生的心声。其实学生是很敏感的,老师的某个“破绽”他们都很快地捕捉到。如老师为了鼓励,不恰当地用 “好”“很好”;向学生许诺某事,常常开的是“空头支票”;对于学生的要求或建议,虚心听取,转身忘记……试想,这样的态度,对一颗正在成长的心灵而言岂不“恐怖”?学生还愿意沟通交流吗?这样,师生间隔阂越积越多,对教师的信任度降低,师生之间感情淡薄也就难免了。
教师本应是学生的引导者、诱导者和指导者,在操作实践过程中,更多情况是在自觉不自觉当中最终还是沦为讲解者的角色。在授课方式,多数教师仍然以讲授为主,老师“吐沫飞舞”的讲解和学生千姿百态的听讲充斥整个课堂。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活动使得师生关系成为一种认知关系、授受关系,即使通过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最佳效果也只是促进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的有效吸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扮演着“权威者”的角色,视自己为权威和知识的掌握者,而视学生为乞求知识的受动者,师生之间不能畅所欲言,自由发表意见,展开讨论,不能在平等交互的关系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这种模式的师生关系对体验式教学而言不但无助于目标的达成,而且还会阻碍体验式教学的实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潮和不同价值观冲击整个社会,部分教师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师生关系发生变质。一些高职院校里实行学生给教师评教,并将这一结果与教师职称的评聘相结合。教师的切身利益就这样与学生紧密联系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教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如逃课、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纪律差甚至考试作弊等,不敢管或不愿管,使得“净土”也被沾染上了铜臭味。特别是作为思政课教师,这种行为无疑是自打嘴巴,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可信度。部分高职学生强调服务意识,认为“我交了学费,我就是上帝”,师生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教师就是要提供让我满意的服务。当他认为教师冒犯了自己,会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挑刺,不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在教师的尊严和威信日益削弱的情况下,教师内心的失落、压抑、失望渐渐增加,直至麻木,于是上课成了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没热情没温度,应付了事,我唱我的独角戏,听不听由你,师生之间井水不犯河水,随着课程的结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就结束,彼此间就是“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的状况,更别提什么感激之情或师生之情。师生关系的功利化,极大地影响健康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使得体验式教学实施难以展开。
师生观念上的分歧表现在评价和价值认同上。在学生评价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采取过程性考核即平常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日常考核中,有部分评定是无法量化的,主观意识较强,如课堂表现和实践能力的评定。分数评定的主观性让部分学生觉得不公。在重修问题上,教师认为那些学生平日不努力、经常迟到早退旷课或考试作弊的学生应重修,而学生认为品德的好坏不能光看这些不良行为,只要没有做出大恶之事,就不能说我品德不过关,且“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有爱心的教师应该让他们过。在价值观念上,高职学生思想不够成熟,冲动有余理性不足,他们对什么是时尚、什么是潮流、什么是美丑等很多方面,与老师的看法相左,认为老师落伍了,不把老师放在眼中,不尊重老师甚至于故意挑剔、蔑视。师生在观念上的差异,造成两代人相互“看不惯”,也造成了师生关系中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终反映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变化。特别在体验式教学中,对于和谐师生关系的要求更为高。体验式教学往往会运用到学生的先在经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这都需要教师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根据调查结果,在分析主要原因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措施。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因素,师生关系的构建与沟通是密不可分的。网络媒体已深刻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上网已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部分,据调查,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至少有3个小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如微信、QQ、微博、公众号、蓝墨云等平台,及时、便捷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明白学生的实际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爱心,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度,为体验式教学的实施打下基础。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通过一次次的互动活动积累起来的。要在互动活动中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灵活运用激励措施是非常必要。只要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那么师生之间的观念差别会在不断交往得以消除。激励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特点和思想状况,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灵活采用。如在运用目标激励法时,针对性就非常重要。以体育高职校为例,在目标的设定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不同的生源进行有区别地设定目标,起码要分三种,优秀运动员、五年专、三年专,根据在思想、心理以及能力方面的差异设置不同类别的目标,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在运用情感激励法时,“真诚”二字是法宝。唯有真诚,才能容易为人所接受。虚情假意或者不切实际,不仅达不到效果,还会起反作用。
在体验式教学中,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合作关系,与学生体验者的身份相对应,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设计项目活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过程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重在组织引导。在组织引导过程中,对于理论观点的表达可在适当的时机以较为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更真实地体验理论的魅力。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信任、尊重学生,正确定位自己,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合作者,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积极展示、大胆想象的舞台和空间。
总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基础,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研究者和实践者的不断深入开拓,进一步夯实。
[1] 王娜. 体验式教学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 南京:南京大学,2011.
[2] 倪琳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探索与实践[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8(4): 55-57.
[3] 零东智,宋强玲. 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法的实施[J].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0, 22(4): 403-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