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耀
【摘 要】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地理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方面的性质,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新课改提出以新的形式和内容编排,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的教学原则对传统的教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此外,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表达能力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并且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这些都为初中生适应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可能。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实效性很强的教学组织形式,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且达到了师生共赢的新举措。而合作探究是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065-02
从2012年起,山东省日照市实验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开展了“三三五智慧课堂”的教学活动,其最大的亮点就是推行小组合作,这也为地理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研究和创新的机会。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合作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优势,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了这一方法。那么,如何真正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呢?我校地理组在这些方面做了积极探索。
一、如何组建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要充分考虑小组结构的合理性,所以组建小组是重要的一步,合作小组也是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组建小组的目的是达到小组学习的共同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一定要注重小组合作的实用性,切勿为了分组而分组。
1. 小组人数要适宜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地相互合作、相互学习。人数太多,难以合作,一定要做到小组合作和个人展示相结合,小组发言时尽量做到个人思考和小组成果相结合。所以,人数太多或太少都不容易达到小组合作的目的,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小组的人数一般以6人为宜。
2. 分组应遵循的原则
分组应遵循“性别搭配,成绩有梯度,性格互补,特点鲜明”的原则。合作学习需要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搭配,这是学生相互帮衬和带动的合作过程,所以小组成员的优秀生和待优生比例要适中,如此可以使小组活动更有时效性和实用性,可以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思考动力,使全组形成更有深度、更全面的结论。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笔者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后,首先将学生根据A等级、B等级、C等级3个等级进行分组,保证每个组内都有不同等级的学生,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和性别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将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形成优势互补,尽量做到小组内各有所长,更有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是,小组的组成是动态变化的,应随着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学生意愿的变化适当调整,而且小组成员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要点
1. 注重合作学习
我校倡导的“三三五”智慧课堂的学习方式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解决组内学困生的“陪客”现象,使小组成员全部参与学习活动。让优秀生影响、带动、帮助同组的人,使全体学生共同去讨论、去思维,共同进步。提升个体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意识与能力。组间同质有利于班级小组间公平竞争,组内异质有利于组内学生相互合作。例如,在学习《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划》这一节时,首先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记忆中国行政区域的简称和行政中心,然后小组间进行互动,教师把准备好的有省级行政区域名字的答题卡发给学生,小组内的组员通过合作回答各个省份的行政中心和简称,看哪一组用的时间最少,说的内容最准确,其他组可以抢答,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
2. 不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新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采用“填鸭式”授课,老师讲得太多,学生听得很累,一节课下来,学生能听进去的东西寥寥无几。临近考试时学生为了拿分,考前突击一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地理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引入后,学生学习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成主动的探究式学习,而新课标非常注重学生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掌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学到了地理知识,还培养了情感和价值观。例如,讲授《中国的地形》这节课时,课前教师准备好空白的中国地图和不同山脉的教具(山脉是纸条上写上名字),在课堂上通过竞赛来完成贴图,把山脉黏在空白地图上。小组之间做出对比,看谁做得快,并且小组之间要进行评价。比赛结束后,由教师选出活动用时最少的小组,被评为冠军小组。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锻炼了各种能力,还开拓了思维,更激起了主动学习的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往、创新能力,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追求“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高境界
(1)培养合作意识。当今社会非常注重合作,而当代教育更注重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培养合作精神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只有取长补短才是合作的意义所在。而合作学习无疑是培养这种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2)培养交际能力。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与人交际的能力很差,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他们增加了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交流合作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引导,及时给予正面评价。
(3)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教学方式的创新是教学的灵魂。小组合作中要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的解决不能只停留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层面,教学必须是伴随喜悦与感动的探究发现过程,或是伴随着惊异的问题解决过程。
4. 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
在学校“三三五智慧课堂”的背景下,不必拘泥于教室的格局,“杜郎口模式”就是如此。合作学习时,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以小组整体的表现作为评价标准,也就是说要想在整个班级中取得优异成绩,就必须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认真对待合作,要有很强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一切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小组合作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三、 开展小组探究学习的要点
探究学习是小组合作的精髓,没有探究的学习就是一潭死水。有的教师会问,是不是每节课都要学生探究,是不是每个问题都探究?笔者总结出以下要点:
1. 探究教学总体安排要有梯度
探究课堂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加大探究力度。不能把问题直接抛给学生,教师应引导学生步步为营、步步深入。例如,针对地理学科的很多问题,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第一步阅读文字和观察地图,第二步收集文字和地图里的信息、分析原因,第三步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既让学生提高了学习热情,又对获得的结论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2. 注重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就是针对教师或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或现象,引导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进行论证。”小组讨论既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思考,又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那么教师应在此过程中注重以下几点:
(1)多在问题设计上下功夫。首先问题的深浅要适当,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问题,都会使合作学习失去意义,而且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技能,如读图能力,观察图分析能力等;最后,设计的问题应该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以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通过对各种意见的分析、归纳,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不仅锻炼了各种能力,也开拓了思维和视野,更熟悉了合作学习的魅力。
(2)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小组讨论,并进行组间互评。首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课堂上,问题一提出,教师说开始讨论,反应快的学生(往往是优等生)马上在组内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此时有些学生还没有任何想法。为了求快、求同甚至求省力,有些学生人云亦云,把别人的想法拿来当作自己的,从表面上看,小組内讨论激烈且很快达成了共识,实际上仍然是少数人的意见。合作学习就是为了达成团体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问题回答后,不仅需要教师做出评价,更需要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这样增加了各个小组的参与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促进学生主动、有效地学习,还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教师应不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使这种学习方法在地理学习中更加有效。
(编辑:易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