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燕欢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训练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朗讀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抒发自己的感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纵观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教学中还存在不少弊端:朗读教学虚张声势,朗读形式华而不实;朗读目标好高鹜远;朗读指导过程“高耗低效”的问题普遍存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应明确朗读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扎扎实实落实注重朗读,增强学生朗读的自信心。
【关键词】朗读;情感;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同时,新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朗读要求非常明确: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目标,必须牢牢抓住课堂中的朗读指导。
朗读指导是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的训练活动。杜威说过:“指导就是把生活过程中解放出来,使它最充分地实现自己。”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千遍,其能自备。”可见读是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领会作者感情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领略语言魅力,学习语言艺术的重要途径。
好的朗读是完美的艺术,是课堂艺术教学的再创造,它通过表情达意的语言,把语言文字表不出的东西淋漓尽致表达出来。为学生的思维创设一幅生动、瑰丽的图画,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朗读指导,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醉情操的作用。
面对二十一世纪,教育教学的改革,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学科教学中,既要进行知识的传授,又要进行德育教育,而这一切都是在听、说、读、写、中进行的,其中,读是最重要的一环。读书时,眼、耳、脑多种感官密切联系,迅速协调,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情感,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探求,为说写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以读为本,优化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抓好朗读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诱发兴趣,感知形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学习的兴趣是主动参与的基础。要提高读书的效率更需依赖学生积极投入的心理,有兴趣则思维活跃,精力集中,反之启而不发。因此,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兴趣要巧妙利用学生好奇、好胜、好幻想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追根问底。在执教《草原》一课时,我先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然后激发学生:“同学们,你们从歌声中感受到的草原是怎样的?这一节课,我们跟着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去一下辽阔的蒙古草原,感受一下草原美丽的风光。请大家打开书,放声朗读一下,看看草原怎么美?”学生的朗读的兴趣一下子被提起来了,纷纷打开书,投入到草原的风光中去。
又如教学《搭石》一文,让学生齐读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就提出了以下这些问题:什么是“搭石”?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是谁发现的?怎样被发现的等等,我就说:“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很多的问题,你们想解决这些问题吗?读了课文,就可以寻找到答案了,随即引起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
二、范读课文,触发情感
“模仿是儿童的特点。”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最能把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又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一文,要引导学生体会嘎唆的内心世界,感受嘎唆的高尚情怀。因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范读。通过抓住“摩挲、泪光闪闪、凝望、亲了又亲、吼叫”等词语的朗读,创设一种悲伤的气氛,让学生边听范读边感受,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氛围中,使学生心中激起感情的波澜,激起学习强烈的学习欲望。好的范读(或录音机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种心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三、指导朗读,读出感情
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就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读出感情来。感情朗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训练,难度较大,必须加强实践训练。教师应抓住课文特点,抓住朗读的一个重点或难点进行具体的指导,(一般是朗读的语调、速度、逻辑重音、情感方面等),如《猫》这篇课文,根据课文的特点,抓住关键的词句来朗读。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猫的“尽职”有这么一个句子“它闭息凝视,一等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闭息凝视”是写出猫的神态专注,“一连……就是几个钟头”写出了时间长;“非……不可”是写出了已下定决心。在这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老舍能把猫的“尽职”写得这么具体生动,是因为他心中充满了对猫的无比喜爱之情。在推敲之后重点指导学生如何读好“闭息凝视”、“几个钟头”、“非……不可”这些最能表现猫的尽职和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注意读出语气的轻重变化,学生就能把这个句子读得富有感情。
四、音乐伴读,激发情感
朗读中配以合适、贴切的音乐,往往可以使学生在形象语言的环境中,领会课文的重点、难点和思想感情,以激起情感的共鸣,得到美的感受。如《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时时,在充分理解文字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学生在音乐声中,用自己的声音,去表现大海的平静及后来发生的变化。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的的语调由平静到激昂,从而使学生感到此情境如在眼前,加深了对课文情感的体验和理解,先默读,再朗读,这样创设音乐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读起来就能与文中人物的情感融为一体,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品读重点,领悟情感
一篇文章往往有些寓意深刻,饱含情感,句式优美的句子。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些闪光的句子,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更深刻地领悟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课文中普罗米修斯个性鲜明,主要是从他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普罗米修斯》朗读指导中,要指导学生
读好这些句子:“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决心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取火”一句,要读出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决心。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受他的“坚定”,感受他甘愿为人类牺牲自己的决心。对于“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采用师生接读的形式感受普罗米修斯的不屈不挠,利用引读“许多年来,普罗米修斯一直被锁在那个可怕的悬崖上。”突出普罗米修斯的所承受的苦难。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感悟普罗米修斯,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对普罗米修斯的认识,学生的感受十分丰富,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内心。
六、分角色读,深化情感
语文课本里不少文章以童话、小说的形式出现,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中深化情感体验,丰富感受。例如:《去年的树》在指导读鸟儿和树根的对话时,可在在指导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朗读,然后问学生:你觉得当时鸟儿的语气该怎么读?学生深入朗读,就能体会到当时鸟儿语言的急切。而后面的两处鸟儿焦急的问话,可以放手让学生分角色深入体会,把鸟儿一次比一次着急的内心世界释放在学生面前。同时,老师可以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它们串连在一起,这样可以更直接,更快地让学生走进文本。
七、演课文剧,品味情感
学生都怀有很强的表演欲,研课文剧,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揣摩人物的语言和故事情节,展開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在教学《晏子使楚》时,可向学生提出:“你们想演一演这个故事吗?”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要演好这个故事,得演好谁?怎么演?”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很快总结出来:演晏子要不卑不亢,演楚王要演出他的傲慢及被晏子反驳后的无言以对。而这些,都是通过人物语言表现出来。
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进行对比感悟,以读代讲,以读代思,以读代悟,真正让学生懂得了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品味,在朗读中落实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
总之,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途径还很多,但关键是把朗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过程。坚持以读文本,以读促学,逐步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杜威.《杜威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7月 第1版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