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倩 严国明 朱益修 周燕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 眼科 江苏 盐城 224006)
两种翼状胬肉切除手术效果比较
葛倩 严国明 朱益修 周燕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 眼科 江苏 盐城 224006)
目的 探讨两种常用切除手术在翼状胬肉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翼状胬肉需行手术切除的5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实施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位术,对照组则单纯实施胬肉切除术,对两组患者随访期内复发率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随访期间复发率分别为17.9%和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胬肉切除与结膜瓣转位术联合应用于翼状胬肉患者的临床治疗可有效降低复发率,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翼状胬肉;胬肉切除术;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位术;应用效果
翼状胬肉属眼科常见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认为紫外线等环境刺激为主要诱因,进而对角膜缘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产生破坏,结膜发生慢性炎症、增生及变性为该疾病的基本病理[1]。目前,手术为翼状胬肉的主要治疗方法,虽方式繁多,但术后复发仍是临床治疗最棘手的问题。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通过对多年临床实践的总结,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以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位术对单纯性翼状胬肉进行治疗,以力求降低其术后复发率。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翼状胬肉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龄28~71岁,平均(49.3±3.6)岁;发病部位:39例为单眼,17例为双眼。纳入标准:①符合WHO所指定的翼状胬肉诊断标准;②无血液/免疫系统、精神类疾病、无恶性肿瘤;③未处于特殊时期,如妊娠期、哺乳期;④无肝脏、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器质性疾病;⑤无手术治疗禁忌证;⑥对本研究所使用药物具良好耐受性;⑦履行相关术前告知等手续。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均于显微镜下实施,以爱尔凯因行表面麻醉,以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
1.2.1 对照组 该组患者单纯实施翼状胬肉切除术,即以有齿镊子将胬肉头部夹住,而后以圆刀刃由头端外0.1 cm处的健康组织处剖切直至胬肉侵犯深度,剖切到角巩膜缘,将胬肉颈部和巩膜间的联系剪断[2];将体部分离至半月皱襞,将胬肉同表面结膜相分离进而将胬肉完全切除;对手术区浅层的巩膜血管进行烧灼;使角巩膜缘同已切除结膜缘距离为0.4 cm[3];最后以8-0线对结膜缘、浅层巩膜行间断缝合,共缝合3针。1.2.2 观察组 于角巩膜缘处将球结膜作弧形剪开,钝性分离到半月皱襞处以使胬肉组织得以充分暴露;将胬肉体部同巩膜相分离,由泪阜处至角膜缘将胬肉组织予以剪除,剪除过程中应注意以免损伤内直肌、肌鞘。使用白内障隧道刀对角膜缘内胬肉的头部组织进行剖切,直到角膜前弹力层,并将角膜缘处于巩膜面所残留的胬肉组织予以清除[4]。若巩膜面出血点明显,则以肾上腺素棉片进行压迫,或烧灼止血;将结膜瓣铺平,依据其大小与弹性情况将之向上/向下行20°~40°转位,并对结膜瓣边缘加以修整。最后以8-0可吸收缝线对结膜瓣、浅层巩膜行间断缝合以使巩膜创面被完全覆盖,角巩膜缘不被暴露[5]。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溶液对结膜瓣下进行冲洗,将氧氟沙星眼膏涂于结膜囊内,术眼包封,绷带包扎,至此手术完成。若患者术眼当日疼痛显著则以双氯芬酸钠肛栓进行塞肛,术后前2 d以双氯芬酸钠眼液、左氧氟沙星眼液、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或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眼用凝胶滴眼,各4次/d,每晚睡前使用氧氟沙星眼膏1次。术后第3 天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替代左氧氟沙星眼液,以妥布霉素眼膏替代氧氟沙星眼膏,且眼液滴眼频率递减1次/周,持续使用3~4周,根据缝线的吸收与松解情况适时予以拆除。术后7 d内每日均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对其角膜、结膜创面情况、有无感染等予以观察;术后1个月内,1次复查/周,而后每个月进行1次复查,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随访期间对患者的眼压、视力、是否复发等情况加以观察。
1.3 判定标准 痊愈:手术切面光滑,结膜平且无充血,其角膜创面上皮光滑、完整且透明,无胬肉组织增生。复发:手术面结膜出现充血,有新生血管与胬肉组织增生。对两组患者随访期内复发率加以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行统计学分析,定性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随访期间复发率分别为17.9%、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痊愈率和术后复发率对比[n(%)]
翼状胬肉是局部球结膜及其下纤维血管组织呈三角形膜样增生而侵犯角膜的一种慢性眼表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眼病之一。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角膜缘干细胞受到破坏,角结膜屏障功能发生障碍;二是结膜上皮下组织成为纤维细胞增生活跃,并发生炎症、血管化和结缔组织重塑形,角膜结膜化形成。
本研究通过对28例单纯性翼状胬肉患者实施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位术,并予以局部药物治疗,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发现,该手术方式简单易行,副损伤较小,术中无需使用异体材料,患者术后反应轻,恢复迅速,未发生并发症。此外,该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仅为17.9%,显著低于单纯胬肉切除术患者,可见,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位术有助于单纯性翼状胬肉患者术后复发率的有效降低,使其生活质量得以改善,故值得借鉴。
[1] 周蕾宁,马小淳,陈珊珊.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1):275.
[2] 安春燕,孙梅.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0):1978.
[3] 石蕊,陈研明,石一宁,等.不同类型翼状胬肉手术方式的临床对比研究及大样本回顾性统计分析[J].眼科新进展,2014,34(8):763.
[4] 傅同圣.三种不同术式切除翼状胬肉的临床对比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1):53.
[5] 姜志东,赵阳,张晶宁.翼状胬肉切除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复发率的统计[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10):1706.
严国明,E-mail:15189200581@163.com。
R 779.6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8.054
2016-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