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仪 (山东大学 264200)
探究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身韵的结合
——以把杆部分为例
张华仪 (山东大学 264200)
中国古典舞是在本国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借鉴西方芭蕾舞的系统训练并加以发展的舞种。例如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把杆训练,大部分都是循规蹈矩的根据芭蕾的教材结构,从一位擦地、蹲、五位擦地、小踢腿、单腿蹲、腰等到最后的大踢腿,再融入一些戏曲舞蹈的元素从而形成的一套结合的把杆教材。但我认为仅是这样还不能称得上是真正属于本民族性的功能与风格相统一的古典舞教材。随着中国古典舞的发展,由于各种各样艺术形式的不断填充,使古典舞基训的内容进一步扩大。新时代的舞蹈专业,将古典舞划分出了身韵与基训两个独立的训练课程。本文是想要从古典舞基训把杆部分入手,尝试将集训与身韵的训练内容加以融合,看是否能够创新出具有中国传统古典韵律的训练体系。
古典舞;基训身韵;训练课程
我们可以从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身韵的训练内容、训练目的等方面着手,探究两者在训练过程中优势互补的点,并尝试加以融合,创新出不同于两者本身且优于两者本身的训练体系。
从二者的训练内容来看,古典舞基训是一种以人体为基本工具,为达到标准、规范、统一的科学训练,通过它特有的训练方式,把杆,地面,控制、跳、转、翻等技术技巧来培养学生得心应手的运用自己身体的能力,解放身体各个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的力量,并展示全身刚柔并济的功能性素质能力,使学生在既能够轻松自如的完成动作,又能够达到要求的规范与统一。
古典舞身韵是从戏曲和武术中提炼出来的,它去除了“形”,而保留了“韵”。主要训练舞者身体的内在韵味、动律和特殊的体态,强调呼吸的运用,刚柔并济的内在感觉。身韵的训练也是多方面的,主要经过身韵"拧、倾、圆、曲"体态美的训练,以"腰"部发力为主,使单一动作的连接不显得生硬,更有内在美感,独具风格性、表现性。
从二者的训练目的来看,中国古典舞基训是一种通过运用西方古典芭蕾的课程构架整合中国古典戏曲的动作构件形成的训练体系,对收腹、立颈、沉肩、拔背立腰的直立基本体态很是重视,以及身体各部位的软开度、脚腕的能力、膝盖、脖颈、肌肉的力量等。只有解决好这些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才能轻松的完成各类技术技巧。但也恰恰因受到西方芭蕾课程结构的束缚,对中国古典舞基训自身形态上的发展造成了影响。在古典舞基训课堂中,我们感受到的大多只是上下身外在形态上的改变,如在手位上改传统芭蕾手位为具有中国古典风格性的云手、暗掌、仰掌、托掌等,脚下介入了“勾、端、㧟、撇”等,但大体的训练模式基本上仍然是套用芭蕾的基本脚位与立半脚尖等开、崩、直的形态来完成动作。这样的借鉴形式,让古典舞基训陷入了既不像芭蕾又不是纯古典的两难境地。造成风格不统一、民族性不强等一系列问题。
古典舞身韵打破了芭蕾一板一眼的单一的身体形态,而更加强调身体圆线与曲线的运动。基本的手位脚位与上身的提沉、冲靠、含腆等形态结合运用内在呼吸的带动,让形态动势看起更丰富,圆润,姿体的表现性和民族的风格性更强。
也正是因为身韵在形态上更多注重的是表现性与民族性,从而忽略了科学的身体功能技术上的要求。在身韵练习中,更多的是强调手眼身法的表演,如摆扣步,在舒缓流动的"线"中忽而闪露几个带有顿挫的"点",使动作表现出其线条感和韵律美。但这样表现韵律和民族性的舞姿仅仅是作为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媒介,不能称得上是运用了身体功能的技术,就像没有从客观的角度基础的训练身体的能力,会让人有内容繁杂、花哨、动作不规范之感,甚至怀疑训练的科学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古典舞基训的训练正是为了解决舞者身体各关节的柔初性和素质能力,而身韵的出现正好弥补了基训单一、寡淡训练内容的不足。由此便能初步的寻找到二者优势互补的点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我们以把杆部分为例。
从把上"蹲"的训练来说,我们可以在一位、二位、五位上做蹲的基础上,增加上下身的配合,配合的媒介则可以通过身韵元素中的提沉来完成。上身的一提一沉配合下身的一蹲一起,使整个身体更显松弛,更有韵律感,而提沉的动作恰恰像是放大了之后的呼吸动律,所以也能更能突出身体的“呼吸”感。
在训练脚下能力的部分,不一定要刻板的按照芭蕾体系中单一的二五位变换等方式,可以加入更多脚踝部位的动作设计,例如脚踝的活动其实是可以在近似平圆的空间范围内环动的,所以在出脚的时候可以加入活动踝关节的动作形式,例如古典舞身韵中的“?、撇”等。而上身部分则可配合身韵中的含腆元素来丰富训练内容,加强了舞者胸腰部位的灵活运用能力,也使练习更具观赏性。
而芭蕾体系中的单腿蹲训练我们可以近似的改良为髋部的力量练习,因为单腿主力腿的支撑更便于动力腿的自由变换。髋部可以进行上下左右的环动,再加之力量控制的练习,更能有效锻炼腿部的能力。身韵中的冲靠元素可以融入上身的舞姿之中,是胸腰部分突破单一前后下腰的拘束,也可向四角的斜方向运动,形成一个平圆的移动轨迹,使上半身更显灵活。
把上的“腰”部训练组合中,身韵的元素可运用在动作和动作之间的连接和转换之中,例如“风火轮”就属身韵典型动作之一,整个动作是通过身韵中的提、沉、冲、靠的气息运用带动身体,通过上肢与下身的步法和腰部的能力完成的,它也是训练腰部能力的重点。再加以古典舞自身的舞姿来训练,不仅增大了动作幅度,而且使组合体现出圆润丰满的美感。
这样一来将功能性的训练和具有内在气息的民族性舞姿结合在一起,并贯穿于整个课程训练中,这种教程的安排不但丰富了动作形态,还达到了科学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它不再是单纯芭蕾教材结构的借鉴,而是一种属于我们本民族体系的升华。
只注重基训而缺乏身韵的舞蹈是没有内涵、灵魂的,而只有身韵没有基训打基础的动作又显得花哨繁杂,没有实感。所以两者的关系可以说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是外在动作形态,一个是内在身体韵律,让舞者从文化、精神、风格等方面真正把握舞种的内涵,表现出内外兼修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只有将两者真正有机的结合才能算得上是"精深"的中国古典舞。
杨菁菁.《中国古典舞身韵在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