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下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探讨

2017-07-12 23:08:35宋明
中国商论 2017年4期
关键词:校企结合校企共建企业实践

宋明

摘 要:当前时期,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在高位徘徊,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在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对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多。这就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同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失衡。基于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了探讨,并结合一些实际案例做出分析说明,希望可以对一些同类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校企结合 科研管理 培养 企业实践 校企共建 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2(a)-183-02

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如何让企业再次焕发创新动力,再次为地方经济做出贡献,这就需要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时更精准地服务于不同的市场主体。今天的高等教育,应该从重知识、重能力的培养模式,转变为更加注重人才素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更加注重人才的责任心、个人素养等方面。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校企合作下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分析。

1 复合型人才内涵及其特征

1.1 復合型人才的内涵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一是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以及多种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校企复合型人才就是高校与企业间多种专业的复合。由通才转向专才,再由专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化,并不是一种回归,而是在更高起点上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具有更广泛、更丰富的内涵。

1.2 复合型人才的特征

校企结合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厚基础、广知识的知识特征。复合型人才要基本通晓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宽厚的基础,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了条件,也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校企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的特征:宽厚的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形成,并且在彼此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同时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而达到对原来的知识、能力的超越,即创新。

2 校企合作下高校复合型人才模式的主要形式

2.1 第二学位制模式

第二学位制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们在本科学业完成后,可以学习另一个专业,能够获得另一个专业的学位。这对于一些划分细致的专业学生来说,如果担心在校期间单独一门专业的学位就业途径狭窄,可以在学完一门专业后,增加另一门专业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学到更多的相关相近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可以增加自己的就业能力。例如某高校的机—炉—电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学校为热能动力工程开设电力自动化专业课程,为电力自动化专业学生开设热能动力工程专业课程。学生们在校期间通过努力学习,可以获得第二专业的学位,这对于提升学生们的知识广度、提高其就业能力起着非常直接的作用。

2.2 联通培养制模式

联通培养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们的学习和工作相互联通。这是对于一些专业学生们进行定向培养的模式。一般对于某些专业学生,尤其是企业比较急需的人才,这类学生在校期间成绩良好,由合适的企业专门挑选一部分在校学生,并签订工作意向协议,按照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开设相关课程。企业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以及在企业的表现,发放生活补助以及奖学金等费用。在学生修完相关专业课程之后,能够直接到企业一线工作。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其针对性更强。

3 校企合作下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例分析

3.1 校企共建高端实验室,培养科研人才

2015年,青岛科技大学与北京亚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立了工业控制联合实验室。在该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北京亚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了价值749万元人民币的软件产品用于“工业控制联合实验室”建设,青岛科技大学面向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学生开设“KingView组态王及KingSCADA”课程,近两年来,每年有不少于50名学生从事亚控产品的学习或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生经考试合格后,可获得企业和学校共同颁发的“工业组态软件工程师”资格证书。在这一案例中,学校和企业结合各自优势,共同组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高端实验室,并且通过实验室的有效运转,每年都成功地培养一批高素质科研人才,对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双方近来继续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校企合作新模式的健康发展,把学校的人才优势与企业资源优势相结合,为社会培养更多地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国际就业竞争力。

3.2 为学生开辟企业一线实践平台,培育复合型人才

集理类、法律类知识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是各大电商哄抢的目标。近两年来,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重庆理工大学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具体来看,重庆理工大学与阿里巴巴集团、猪八戒网等电商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走进企业,落地实践,有针对性地培养具有法律基础和管理能力的电子商务人才。当前时期,阿里巴巴正在为农村淘宝、快捷电商做准备,他们需要一批有实战经验的电商人才,希望学校给予灵活的课程机制和场地硬件设施,使企业招聘的准确率提高,更好地为企业有针对性地输送人才。阿里巴巴、猪八戒网等在同重庆理工大学开展合作的过程中,为学生们提供实习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走好校企对接的道路。通过对其合作后毕业生中复合型人才的调研我们发现,很多在企业一线实践过的学生,无论其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还是自身就业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并且在其自身专业之外,不少学生还学习了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复合型人才。

3.3 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在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方面,江苏理工学院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该校近年来主动融入江苏地区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着力培养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工程师”。通过对地方经济结构、企业类型的梳理和分析,江苏理工学院在人才培养上,主动同企业所需靠拢,在开展校企合作时,该校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融合课程体系,将合作企业的文化、价值、理念等引入教学内容、渗透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使人才培养的能力素质结构与就业岗位结构、课程结构与产业工作项目结构、教学活动结构与工作过程结构耦合对接。例如,为劳士领(德国)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培养的人才,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和评价。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创造性提出了1年理论课程、1年企业实践、1年毕业论文和1年跟踪服务的“1+1+1+1”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模式。机械工程领域的专硕培养更是探索出“三元协同、双能并重、一线贯通”的“321模式”,即协同行业、企业、学校“3”方联合参与教学方案的制订与实施,突显专业硕士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2”类能力的综合培养,以校企合作项目为“1”条工程主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培养机制,培养“硕士+技师”高技术复合型人才。目前,“1+1+1+1”专硕培养模式已成为助推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加速器”,环境工程领域和机械工程领域的毕业生全部进入相关领域高质量就业。

3.4 校企合作共建学院,探索培养学科前沿复合型人才

校企合作不仅可以建立实验室、人才实践基地等,还可以共同建立学院,培养未来学科前沿的复合型人才。例如,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与慧科集团进行合作,拟建全国首个金融科技学院,共同探索实践“互联网+”背景下前沿金融科技领域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及大学转型发展之路。近年来,该校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合作组建了“浦江学院”、与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组建“通用电气班”,校企协同育人不断推进。慧科集团则率先将前沿科技转化为教育产品,与高校合作,服务学生。该集团曾将前沿科技、“互联网+”及创新创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带入全国1000多所高校,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其还与贵州大学、宁波财经学院等高校共建示范性跨学科学院。在高校金融人才培养中,创新力不足,实践能力欠缺是不争的事实,必须借助校企协作、产学融合来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实践锻炼,培养应用、创新复合型人才。金融科技人才具有需求广泛、结构多样、多角度、多层面等特征。因此,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引进更多知名企业的教育教学和实践实训资源势在必行。通过合作共建全國首个金融科技学院,双方整合优质高效的产业及社会资源,培植能带动产业发展和就业、有利于形成特色学科专业群的应用型新专业,进而探索出一套常态化的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最终打造出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育体系,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4 总结思考

通过上面的实例分析,我们基本上在梳理了当前校企合作下,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策略措施。在未来教育新常态、人才培养新模式、校企合作新机制环境之下,如何创新开展校企合作,使校企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模式,能够顺应社会发展潮流,能够满足行业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与此同时,校企合作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还应弥补以往校企联盟组织松散、能力较弱、合作内容单一、连续性不强的短板,打造复合型、创新型、紧密型的校企联盟。校企要协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校企要协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共同建立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还应创造机会,让学校教师深入企业研发和生产一线,进行调查研究、短期顶岗挂职、研发合作等实践活动,帮助学校建设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通过这样,多维度的落实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才能真正发挥校企合作人才的培养优势。

5 结语

经过多年校企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模式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一个长远的战略任务。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深入探讨教学改革,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和交流,共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校企教育的新路子,以新的发展模式和优异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玉涛,刘聚祥,赵君彦.中外农业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世界农业,2014(01).

[2] 米立超.全实践理念下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现状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5(05).

[3] 张春新,余兰亭.校企合作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中的作用——以重庆大学复合型视觉艺术人才培养实验区为例[J].艺海,2011(03).

[4] 杨岸,张群慧.应用型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五过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10).

[5] 巨天珍,高凤如,葛建团,周围,赵旭涛.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环境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

猜你喜欢
校企结合校企共建企业实践
高职院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的探索
商情(2016年43期)2016-12-26 00:00:00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探讨
提升中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实效性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5期)2016-12-12 12:11:49
试论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4:18:48
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思考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11:36:07
关于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几点思考
中国市场(2016年40期)2016-11-28 04:40:56
培育改善文化和成本文化在企业的实践与思考
办公室业务(2016年9期)2016-11-23 09:13:01
新时期校企有效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7:40:50
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49:05
校企结合培养应用型服装设计人才
考试周刊(2016年48期)2016-06-29 18: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