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爱琴 王世海
[摘要]研究工学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现实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本质诉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由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转向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把企业精神融入课堂理论教学;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内实践教学;以企业为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独特路径,帮助学生增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早完成向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关键词]企业需求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赵爱琴(1981- ),女,山西兴县人,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王世海(1981- ),男,山东日照人,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广东 广州 5105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2016年宣传文化发展第三批“加强高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四推进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7)15-0092-04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職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与技能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与企业、社会和行业密切结合。因此,工学结合成为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举,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改革,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生命力。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亟待探索出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结合实践,把企业精神融入课堂理论教学;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内实践教学;以企业为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为社会培养政治合格、专业过硬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践行工学结合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需求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将学校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增强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符合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因此,作为办学主体的高职院校,应该主动和行业、企业、社会联系与合作,从行业企业的立场出发,把行业企业的质量管理理论运用到大学生培养中,从输送企业所需的人才着手,寻求工学结合教学效果与企业利益共建的结合点,以解决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培养人才与企业需要人才的错位问题,从而实现学校育人与企业发展的双赢。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的必修课,必然要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使课堂理论教育与企业实践训练并重,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践行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目前,以提高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为关键环节,以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把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和素养培育融入专业教育体系中,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要以实践和能力为核心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进一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与行业、企业、社区相联系的实践型教学模式。通过实践型教学,教育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实践中探索未知。尤其是在当今价值多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社会背景下,在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的情况下,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和就业观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强实践型教学,才能解决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及困惑,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进一步发挥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践行工学结合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本质诉求
从大量企业招聘信息以及企业行业的用人需求来看,90%的用人单位更看重大学生的诚信、敬业和责任感等职业素养,而非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职业素养应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第一质量要求。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紧密结合理论教学、实践活动和技能提高,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把学校和企业两种资源调动起来,使学生在“教、学、做”一体化中学会相互合作,讲求团队精神,善于沟通交流,在真实的岗位环境内切身感受到职责、纪律和责任等职业规范,从而增强对职业素养的理解和认同,并逐步自我养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把大学生个人成长与政治成长有机结合起来,把课堂学习、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的提高结合起来,把培养做好人和做好事有机结合起来,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因材施教的具体要求,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现实需要。
二、以企业需求为基点有效推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
(一)把企业精神贯穿到课堂理论教学中
企业是一个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倡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等教育因素融合成一体的,侧重实践教育和理论践行的平台。企业精神是职业素养的有效载体,具有启迪心灵和凝聚力量的功能,因此,要把企业精神贯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与吸引力。
1.在课堂中强化职业素养教育。高职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现代企业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实践育人,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尤其是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出台和“工业4.0兴国战略”大背景下,在大力提倡和崇尚“工匠精神”的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因此,要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选用与学生所学专业贴近的素材组织教学,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企业文化纳入教学过程,使得实践课程与企业精神紧密结合,把高职学生培养成思想品德好、职业素养高、实践技能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开展“校—企—行”联动式教学。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属性和特征,主要表现在教育主体的多元性和育人环节的合作性。高职教育跨越了学校与企业、工作与学习、课堂与岗位,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把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不仅是高职院校的必然责任,也是企业的应然使命。为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开展“校—企—行”联动式教学,所选用的教学力量不应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是可以多样化拓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此,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优秀企业家、“感动中国”人物、先进模范等现身说法,对大学生进行典型激励和榜样示范,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动性、实效性和针对性。
3.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双元”主体,即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的特性,以及与企业的“四个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办学理念,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企业密不可分。经过我们对企业的多次调研发现,目前90%的企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并不是知识技能,而是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如忠诚、敬业和精益求精等,这些已成为企业聘用人才的核心要素。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要把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依托校企合作平台,紧扣企业和社会发展脉搏,在企业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愛岗敬业精神,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内实践教学
1.以人才培养融合为核心开展校内实践教学。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和社会为需求,以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的需要为依据。工学结合背景下,企业要与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内实践教学要以人才培养融合为核心渐次深入展开,以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此,在开展校内实践教学时,可以参照企业项目管理的方法;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可以模仿企业团队建设的方式;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可运用开放的方式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由原来单一的以试卷为主的终结性评价,改为以企业师傅评价占一定比例的形成性评价,参考企业以考勤情况、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积极性、团队精神等为主的评价标准;高职院校可以吸纳一些优秀的企业文化,以开放的形式开展富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活动,切实提高办学水平。
2.以校园技能展示节为载体开展实践教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求高职院校做到立德树人,那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认知层面,而是必须依托校内实践教学,在具体活动中锻炼和培养学生,使思想教育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尤其可以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遵纪守法、勤于钻研和开拓创新等理论落实到校园技能展示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和感悟。如电子类专业可以举行“义务电器维修”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服务理念;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可以举办“赢在大学,创业大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诚信观念、效率意识。总之,校园技能展示节要体现职业性,不断丰富和提升校内实践活动的内涵。
3.以课外实践活动为抓手开展校内实践教学。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和显著特征,是高职院校发挥生命力的源泉。作为办学主体的职业院校要与用人主体的行业企业密切合作,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找到学校与企业利益共建的结合点,实现校企合作发展、互惠双赢。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践教学要与企业行业实现互动对接,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要体现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如组织数控模具专业的大学生开展“数控技能大赛”“模具制作大赛”等活动,将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市场意识和科技意识等融入实践活动;可以在一些活动中采用企业冠名赞助的形式,既体现企业特色,又能加深学生对企业的认知;也可以举办企业家报告会,组织学生到工业园区调查、学习、参观,通过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以企业为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教学
1.以实习基地为依托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工学结合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同时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平台。利用高职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依托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落实到顶岗实习中,在实习企业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并使其具备锻炼大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双重育人功能。在顶岗实习中让学生体验企业环境、工作规范、岗位职责、职业角色,从而增强岗位适应能力,提高主人翁职业意识,强化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出课堂,走向生产实践第一线,把人文道德素质培养融入专业实践中,能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开展社会实践教学。高职院校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以这三门课程为核心,开展与课程内容高度契合的社会实践活动,达到在实践中育人的目的。比如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以开展与课程相对应的“微尘公益志愿活动”,把理论知识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开设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可以开展与之相对应的“重走中国革命和建设之路——校园越野闯关大赛”实践活动,把爱党爱国教育与大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党的理论知识;与“形势与政策”课相对应,可以开展“大学生时政论坛”,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引导大学生关注国内外形势,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3.以寒暑假社会调查为抓手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寒暑假社会调查是一项大学生参与开展的信息收集调查研究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院校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为课堂,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的基本理论为教学资源,带领学生利用假期深入社会,感受身边的人文精神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进而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在实践中看到的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接地气,同时增强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敏,张俐娟.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4(3).
[2]王世海.工学结合视域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1).
[3]赵爱琴.延安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经验研究[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6(4).
[4]夏勇子.校企合作视阈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基地”建设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7).
[5]陈新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探赜——以五邑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