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伟+金卫杰
摘 要:运用模型方法处理生物学规律复习,可突破传统复习模式中存在的瓶颈,提高复习课效率,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进而提高生物学科素养。
关键词:模型;实验;复习课
生物学规律复习不是简单的呈现和回忆,而是需要将知识升华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为学生提炼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课中掌握的方法,独立解决类似的问题,完成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下面以浙科版必修3“生长素浓度对根和茎细胞生长的影响”的复习为例,介绍如何运用模型方法来更好地处理生物学规律复习。
一、生物学规律的复习
(一) 传统复习模式特点及其不足
生物学规律的呈现方式有多种,这其中就包括生物学模型。传统的复习往往是“呈现基本模型,回忆相关信息”。如“生长素浓度对根和茎细胞生长的影响”的复习,教师往往将能够揭示植物激素作用规律的模型(图1,即教材图1-5)直接呈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回忆植物激素作用规律,如“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
这种复习模式下,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只知道“是什么”,而不知道 “为什么”和“怎么样”,如:曲线的走势为什么是先上升后下降;曲线为什么会下降到横坐标轴下方;什么浓度属于“低浓度”,什么浓度又属于“高浓度”;“促进生长”与“抑制生长”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二) 还原实验 再现模型
模型往往是实验结果呈现的一种形式,图1以坐标曲线图的形式来呈现生长素浓度对根和茎细胞生长的影响,笔者通过还原实验,再现模型,让信息明朗化、简单化。
第一步:利用模型(图1)所反映的实验结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横坐标的含义为第一个自变量,即生长素的浓度;两条曲线分别对应根和茎这两种器官,为第二个自变量,即不同的器官。纵坐标的含义反映因变量,即为相应器官的生长情况。
第二步:在变量分析的基础上,还原实验过程(双变量实验先控制其中的一个变量,如先对生长素的浓度进行控制)。可以设置如下问题进行衔接:若要探究不同浓度生长素对去尖端幼苗生长情况的影响,自变量应如何控制?然后引导学生理出实验思路:
①去尖端幼苗 + 所含生长素浓度为0g/L的琼脂块;
②去尖端幼苗 + 所含生长素浓度为10-6g/L的琼脂块;
③去尖端幼苗 + 所含生长素浓度为10-2g/L的琼脂块;
④去尖端幼苗 + 所含生长素浓度为1g/L的琼脂块;
⑤去尖端幼苗 + 所含生长素浓度为10g/L的琼脂块。
相同且适宜条件下,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去尖端幼苗的生长情况(通过去尖端幼苗的长度反映幼苗的生长情况,如图2)。
第四步:从还原的实验中寻找相应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分析自变量对实验对象因变量的影响,进而从本质上理解模型所蕴含的信息。比如:①②比较说明,去尖端幼苗对10-6g/L的生长素不敏感;①③比较说明,10-2g/L的生长素对去尖端幼苗具促进生长的作用;①⑤比较说明,10g/L的生长素对去尖端幼苗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①没有添加生长素,幼苗的生长反而比⑤明显)。如此,“曲线的走势为什么是先上升后下降”“曲线为什么会下降到横坐标轴下方”“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对于另一个自变量——不同的器官,仅需按照上述实验思路进行实验还原即可:把去尖端幼苗换成去尖端根尖,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
第五步:回归教材,解读模型(图1),揭示生物学规律。根与茎对生长素有一定的敏感性,较茎而言,更低浓度的生长素就能对根起作用,即根的敏感性大于茎的敏感性。生长素对根与茎的作用均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较茎而言,抑制根生长的生长素浓度更低。
二、教学体会
通过“还原实验 再现模型”,突破了传统复习模式中存在的瓶颈。这种还原实验,将多因子影响模型还原为多个单因子对照实验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准确解读模型,揭示生物学规律,即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明白“为什么”和“怎么样”。更加令人欣慰的是,在体验到通过上述方法解读模型带来的成功后,学生尝试自主解读教材中的经典模型,如:要获得教材中“图2-7 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需如何设置实验(电极如何连接),同时将其想法与笔者交流,很自然地,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生物学科素养最终也得到了提高。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新课程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如何实现新课程目标已经迫在眉睫,由此,“優质轻负”已然成为课堂教学活动改革的必然趋势,通过“还原实验 再现模型”复习生物学规律可以帮助提高复习课效率,实现“优质轻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