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芬
【摘 要】关联词对于文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利用关联词这一细微资源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联系上下文”“走进背后情”等方法,发现关联词在句子中的深意,以自身对关联词的感悟,去唤醒、发掘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深层体验,引导学生有效地加深对文本的研读。
【关键词】关联词 阅读 联系 情感
在阅读教学时,文本中的关联词往往容易被忽略,然而很多时候关联词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利用关联词这一细微资源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联系上下文”“走进背后情”等方法,发掘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深层体验,引导学生有效地加深文本研读。
一、联系上下文,体会作用
(一)过渡文本
有些课文将关联词串成的一句话,要么直接放在课文的开头或结尾,要么放在自然段的起始,要么放在文章中间单独成段。在感悟文本的时候,可能会感觉十分突兀。但如果我们联系上下文去细究这些关联词,就会发现它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中的这一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联系上文,我们发现上面的一大段内容都在写兵马俑如何规模宏大,“不仅”是对上文内容的一个小结。那么,“而且”后面又想进一步表达什么呢?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一下子明白了,使用关联词“而且”是要进一步说明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文本后面几个自然段就是围绕这个中心写的。这样,学生将这组递进关联词给读透了,也就无形中了解了文本的内在结构。
(二)领会中心
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往往能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句子因为关联词的加入,使学生对于文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中,抓住一些关联词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能力,从而快速领会文章中心。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这一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文中三处写到这句话,这是一种重复的写作方法,此句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这句话中的条件关联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思考文中角色遇到地震时,在哪些情况、哪些条件下,一直有这样坚定的信念。有学生回答孩子在自救反复失败的情况下,也有学生回答在内心产生动摇的情况下……因为有了句子中的关联词“不论……总……”我们才能明白在地震这样巨大的突发灾难面前,为何会发生如此感人的一幕。
二、走进背后情,厚实内容
(一)绘出感性形象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联想和想象,通过感性的方式学习课文中一些抽象的关联词,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生活表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有效地唤醒生活积累。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猫》第一自然段中两个前后重复使用的代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可是”,一下子把猫的古怪性格表述得一览无余:先说猫的老实,紧接着用“可是”一转折,引出猫的调皮;再说猫的贪玩,紧接着还是再用“可是”一转折,引出猫的尽职。借此询问学生:以你对猫的了解或者接触,你脑海中还会浮现出怎样的一幅古怪画面?有学生回答:我家的猫有时候很温柔,可是它若心情不好,就马上变成一只凶猛的“野兽”。还有学生回答:猫有时候很合群。可是,它一旦不想和哪个小伙伴好了,马上会对身边的鸡、鸭、狗甚至同伴“大打出手”。
一个关联词就是一幅画,一幅带有学生个性色彩的画。这种教学方法特别适用于代表意思发生转折的关联词的教学。
(二)品出文本内涵
在细读文本的时候,教师往往将目光聚焦于一些重点词语和段落,而对于一些在句子结构和文本表达中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关联词却置之不理。如果教师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利用关联词作有无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关联词的作用,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
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顶碗少年》中的这一句:“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教师先引导学生说说这句话中哪个地方带给他们强烈的震撼。有的学生说“镇静下来”,有的学生说“深深地鞠躬”。教师首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充分的肯定。而后设疑,请大家再关注句子中的一个字。学生七嘴八舌之后,教师引出并列关联词“又”,然后对有无这个“又”字的两个句子,进行反复对比朗读。这样使学生一下子联系全文,感受到这已经是少年第二次失误后的表演,第一次失误已经是惊呆观众了,第二次失誤观众喧哗起来,现在是第三次重新表演,足以见证少年面对挫折时的意志坚强。这样通过关联词有和无的对比,使得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得到了充分的提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联词使散碎的语句连接起来,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无形、浑然的情感。因此,细读文本时教师应当关注关联词“牵线搭桥”的作用,去细细地发现一组组关联词在句子中的亮点与深意,以自身对关联词的感悟,去引领、唤醒学生的细读体验,从而水到渠成地加深对文本的研读。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明德小学 31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