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凯
[摘 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也逐步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而打造“制造强国”离不开高科技人才,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工匠精神”的灌输。如何让职业教育更贴切时代的需求,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把工匠精神渗入平常的教学中,用工匠精神来熏陶、鼓励学生,让中职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能自信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0-0119-01
近些年,“工匠精神”一词在社会上热议不减,“工匠精神”离不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如何培养技能人才则需要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深思。中职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由文化课和专业课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大类课程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和人类的发展,归宿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适应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
但是,当前中职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状况很不容乐观,存在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家庭教育存在缺失等问题。而作为文化基础课的语文课而言,一方面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不高,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单调枯燥,造成了语文课堂的尴尬局面。但是教师还应该关注到中职学生的另一特点,当他们选择中职学校后,明确了专业方向,更愿意把大部分的精力和兴趣放在专业课堂上。因此,中职语文要结合学生需求、适应当下中国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就必须在课堂上渗透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把语文课作为一个重要的平台,使学生在提升语文基础知识能力的同时,也能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工匠精神,引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现行中职语文教材特点,现提出以下教学思考,以期通过中职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灌输工匠精神。
一、加强语文情感教学
拿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来举例,我认为本篇诗歌之所以被安排在第一单元的重要位置,目的之一就是让中职学生重拾信心。因为不少中职高一学生这时候还沉浸在中考的失利中难以自拔。在学习这首诗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引导学生要勇于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失败,引导他们怎样走出失败的阴影。让他们诉说在新的学校有什么打算,对未来职业有什么展望。这样能让他们顺利进入中职学生这个角色,用大国工匠精神来激励他们,让他们直面现实,成为生活的强者。
二、培养学生对课文信息的把握能力
例如《景泰蓝的制作》一课,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在以往的说明文课堂教学中,往往因为说明文相对枯燥,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但是本人认为,可以在说明文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把握信息的能力,把工匠精神的那种一丝不苟的态度渗透到他们的专业技能学习中。在教授该文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去发现景泰蓝这个手工艺品的最大特点,不少学生在搜集课文信息的时候,发现了“精细”“细微”“细致”“细密”这一类的词语,就能够发现景泰蓝的制作讲究的就是精细。特别是对制作流程的“掐丝”和“点蓝”的研读过程中感受更为具体。那么由景泰蓝的手工艺品的特点引导到学生所学习的各个专业,尽管学生学习的专业各不相同,但是无论哪个专业,都要有这种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从而教育学生在技能学习中也要有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且工作态度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一点对中职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将非常有益。
再举一篇经典的文言文的例子,《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养生主》。《养生主》是庄子的养生学,其主旨在于只有顺应自然大化,不勉强硬碰,还要抱持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这样便可以保全生命,才是養生之道,庖丁是普通匠人的代表,是当时社会中的下层劳动人民形象的代表。他们可以在劳动中获得美的享受,在各种技艺中悟到心手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而如今我们读《庖丁解牛》,可以从中得出这样的启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像庖丁一样做到游刃有余。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庖丁的故事选入教材后的意图和庄子本身的写作意图是有所出入的。我们在对传统文化解读时,可以有新解并且这样的新解适应了时代的潮流,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庖丁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庖,作为一名普通的匠人能得到当时帝王的称赞,都离不开庖丁的那股钻研劲儿,我们今天学这篇文章,更加要利用这节课让学生明白匠人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要始终不断的学习,又要有不骄不躁的态度,才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有所成就,所谓“术业有专攻”,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自豪感。
总而言之,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全民共识的理念,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始终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拉近学生与未来职业的距离,为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