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玮
[摘 要] 在社会多样化发展的新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面临着新境况、新挑战。旨在指出目前德育工作模式在理念、内容、方式上表现出的种种问题,并在剖析主要原因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德育工作模式,尝试提出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措施。
[关 键 词] 新形势;高职;德育工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2-0230-01
一、目前德育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为德育主体的德育理念迷失
坚持育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强调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的结合。然而现行高职德育把学生变成纯粹的教育客体,使之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丧失德育主体性,这与德育的根本目的相背离。德育目标定位过于片面,把德育等同于政治工作的做法,忽视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二)德育内容脱离生活
目前,仍有高职德育工作者只把学校作为传授理论知识、学习某些僵死的课业和培养某些固定技能操作的场所。相较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国家颁布或调整新的政策、路线、纲领,党的重要的决议精神要适时增补到教材和教学中,尽管教材不断在改革,但是教学内容变化仍显得滞后与不稳定。
(三)开展德育工作的方式落伍
随着网络等新媒体(如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的出现)在高校的广泛运用,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途径变得自由快捷、难以控制。现有的集中教育形式(如上课、听报告、开会等)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高校没有能力对海量的网络信息进行监督,不良信息冲击学生价值观念时,德育工作被迫落伍。
二、不适应新形势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时代的不利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一些浮躁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学生思想中蔓延,一些学生开始迷失,表现出忽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精神虚无、理想信念淡漠等。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新媒体快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庞杂、良莠不齐的网站,多元化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往往带有一定的价值误导,一些不良的价值理念与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相偏离,久而久之极易促成高校学生多元化的价值观。
(二)自身发展的不利因素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职院校仍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质量评估中主要是依据生源、本科报考人数和录取率和一些技能性大赛成绩等,没有把学生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各高职院校逐年扩大招生计划,日益激增的学生大大增大了教师的教育任务,教师队伍出现了师生比例失衡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同时,现有高职德育工作队伍良莠不齐,基础理论不够深厚,创新意识不够充分的教师现状,也会影响高校德育工作的效果。
三、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新措施
(一)准确定位德育工作培养目标
准确定位德育工作培养目标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首要问题,《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試行)》表述的高校德育工作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具体的培养目标上因材施教,根据高校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想水平差异,针对性地更新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可见,高职德育工作必须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养等方面达到高职的育人目标。
(二)增强德育工作的生活性和实用性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著名命题。高职德育工作内容要有生活性和实用性,德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地掌握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和自身发展,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他们一起实事求是地剖析存在的各种社会“怪现象”,解答提出的疑难困惑,培养他们正确看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德育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性。
(三)合力优化德育工作环境
高职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校园,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环境教育功能,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深入开展以科技、文化、思想、娱乐、技能为基本内容的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学生思想品质,更多地寓教于乐、寓教于校园活动、寓教于环境熏陶中。同时,高职德育工作者应当与学生的家长、实习社区、社会团体组织交互贯通,形成教育的合力,各级各部门从教学、管理、服务等多层次渗透思想教育。
(四)善用德育工作新载体
面对信息瞬息万变的新形势,德育工作者应拓宽师生互动交流的渠道,通过网络上论坛、贴吧、电子信箱、微博、微信公共服务平台等形式拓宽德育的信息传递途径,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同时,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新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工作方式应从向学生灌输正面信息为主转变为引导学生选择正确信息与灌输信息并重,自觉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