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川鄂
[摘 要]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时期,高校毕业生呈每年递增的状态。随着求职人数的逐年增加,就业压力也随之加大。近年来,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已经非常严重。因此,如何帮助离校未就业大学生顺利就业,值得社会、政府、广大高校、用人单位深思及研究。
[关 键 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4-0234-01
一、导致大学生离校未就业的成因
(一)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职业,若没有合理的规划,则会使人手足无措,职业生涯杂乱无章。职业规划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美国职业指导家萨帕把人的职业生涯分为5个主要阶段,分别为:(1)成长期(0~14岁)。(2)探索期(15~24岁)。(3)确立期(25~44岁)。(4)维持期(45~60歲)。(5)衰退期(60岁以后)。从上述阶段看,大学生毕业正好处于职业的探索期,虽然有职业理想,但是都只是自己心中的构想,这种职业理想会随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所以,当大学生在择业时,若现实跟自己的预想有一定差距时,就会受到打击,变得迷茫、不知所措,最终导致失业。
(二)所学无法致用,无法找到职业支点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可现实情况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找到自己的职业支点。首先,在校期间没有好好利用时间去考取一些具有“敲门砖”作用的技能证书,专业知识不扎实,不具备相关专业技能。其次,由于高中以前的学业生涯都是在埋头苦读,然而到了大
学,也没有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多去参加社团活动或是进行社会实践来锻炼自己的沟通和交际能力,所以,有的学生在求职时,显得过分木讷,手足无措,导致求职失败;有的学生应聘成功,也会因为无法合理地处理周围的人际关系,无法融入社会进行角
色的转变而导致失业。
(三)不具备相关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不会自动形成,需要经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四个阶段才能逐步养成,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集体主义思想,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才能自觉地维护集体利益,关心他人利益。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几乎大部分都是家庭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集体、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的习惯。不能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等职业道德所要求的内容。
二、减少高校离校未就业学生人数的具体措施
(一)成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服务部门,对在校生进行全程指导
学校的职业指导是一个大工程,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毕业生未就业人数,学校应成立专门的职业指导部门,出台有针对性的制度及应对措施,开展预防性的职业指导,尽早抓,防止临时抱佛脚。学校职业指导部门应对当下就业形势进行实时的分析与研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设与其专业相关的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并贯穿于各个教学环境之中。做到早发现问题、早确定问题、早解决问题的“三早”预防措施,建立多梯级、多阶段、多目标的系统的职业指导预防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离校未就业人数。
(二)因人而异,给予离校未就业学生有效的职业指导
首先,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就业有心无力,自身的能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过分眼高手低,因此,应尽快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确定就业方向和奋斗目标。其次,帮助离校未就业学生进行就业观念的转变,并非必须专业对口才能就业,就业领域的选择很大限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前景,相对于一些比较热门的就业领域,不妨试试一些市场需求更
大的职业。
(三)加强职业指导体系建设,做好离校未就业学生跟踪管理工作
各高校应该发挥主要牵头作用,在校内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配备专业的职业指导人员、职业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信息联络员、创业指导师、专业教师等专业人员,对在校生及其离校未就业学生进行有效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建立离校未就业学生专门的信息库,定期进行情况访问。创建离校未就业学生与高校及就业单位的信息交流平台,职业指
导信息联络员将最新的招聘信息公布在信息交流平台供学生
参考。
参考文献:
[1]金晓迎,张绪忠,徐丽丽.浅谈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大学生的就业指导[J].科教文汇,2017(22).
[2]杨京.浅谈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J].职业指导,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