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摘 要] 新课改实施已有十余年之久,逐渐步入改革的高原期,所遇到的问题也在日益凸显。通过梳理得到新课改的问题包括:地区区域发展不均衡、课程资源短缺、教师的观念落后和教材编写不合理等,并对此提出了若干相应的推进策略。
[关 键 词] 基础教育;新课改;高原期;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3-0080-01
2004年颁布了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方案,标志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这次课改继承了第七次课改的正确方向,同时在课程管理体制改革、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创新等方面加快了推进的步伐。如今,基础教育课程出现了高原期。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凸显的问题
(1)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区域不均衡,具体表现为:①东西部地区差异;②城乡间的地区差异。(2)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短缺,在硬件上,目前多数学校的教学设备更新较慢抑或是短缺,在网络和多媒体上配套设施不齐全,无法开展有效教学。在软件上,虽然课程改革总体目标比较清晰,但是有些具体的课程标准却并不清晰。(3)新课改的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有的教师虽以学生为中心,但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理解的过于片面化、形式化,新课改的教学模式流于形式。(4)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5)教材的编审方面,编写队伍素质有待提升、审查队伍观念有待更新、编审队伍之关系有待协调。
二、推进策略
(一)注意教育公平与质量的问题
根据地方区域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和实施教学。在遵循课程大纲、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区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各个地区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从而为新课改增加自己的一份力量。此外,为了让偏远农村的学生也能听到名师讲解,教育資源更加公平,有些地区实行城乡教师间的流动与交流。城市中重点学校的教师进入乡村学校支持教学,可以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可以促进原有学校教师的进步与成长。乡村学校的教师来到城市学校可以吸收其优点以便回去后更好地进行教学。
(二)完善课程资源的建设
有关部门要加强课程资源硬件设施的投入与建设,更新和增设新的信息设备,并且要注意课程资源的公平性,使各地区间硬件设施的分配与拥有相对公平。在软件建设方面,聚焦课程的深层度整合。提供完善的辅助资料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将理解的课程付诸于教学的实践中。
(三)理解教学方法,避免教学方法流于形式
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但并不是说就不要基础知识,培养知识和训练能力一直是教学的两个重点。新课改在强调能力培养的同时,不能忽略知识的学习。在注重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学习过程中因材施教地给予指导。因此,教学方法要真正符合教学目的,不要为了用方法而用方法,不要使教学方法流于形式。
(四)转变教师的观念,加强师资的培训
完善教育政策,转变教师的观念。每次课改都会有些教师难以迅速转变观念,因此在教学上无法将新的理念、观点得以落实。基于这种原因,要加强师资培训,进行职前和在职培训,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的前沿信息,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教学。
(五)教材的编审方面
首先,提高教材编审者的素质,教材编审者要依据学科的基础,了解相关的信息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现状等进行编写和审核,切忌凭借自己的喜好和想象编审教材。其次,教材审查队伍的观念要有所更新。教材的审定和编写是一体的,教材的审查者要根据课程编写的标准公平、公正地审核教材,不应因个人的喜好而做决定。同样,教材编写者不应为了迎合审核者的喜好以及商业利益编写教材,要切实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最后,编审队伍之间要和谐一致。编审队伍是课程开发的共同体,要协调好彼此间的关系,相互配合,相互合作,共同为教材的编写与审核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结语
新课改实施这十多年间,取得的成绩我们要认可,但是出现的问题我们更要重视。因此,在关注新课改本身及其相关问题的同时,我们要关注教学甚至是教育评价模式,不能单独以分数衡量学生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需继续探索,需要各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谭细龙.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是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3).
[2]周泓洁.农村基础教育:四大困扰[N].贵州政协报,2005-02-17.
作者简介:张宝玲(198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院教育科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