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珍
(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广东 珠海 519000)
[摘 要] 信息时代,数字化阅读已成为一种趋势。为使中职语文教学顺应信息时代网络数字化发展的趋势,有必要重视信息时代数字化对语文课外阅读带来的影响。
[关 键 词] 信息化时代;数字化阅读;语文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3-0014-01
随着互联网和3G、4G时代的到来,在信息时代,以在线阅读、智能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览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数字阅读异军突起,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并影响我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其中,报纸阅读率为63.9%,比上一年度下降了9.0%。而各类数字化媒介的阅读率为24.5%,网上阅读率呈上升趋势。”在网络时代出生并求学成长的“90后”中职生,更是对数字阅读怀有天然的认同和亲近感。为使中职语文教学顺应信息时代网络数字化发展的趋势,有必要重视信息时代数字化对语文课外阅读带来的影响。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信息时代学生课外阅读的新模式。
一、数字化语文课外阅读的优势
(一)文字、声音、图像三者齐备的多媒体特点
这是数字化阅读区别于传统纸质阅读最大的亮点。传统纸质阅读材料大多只有文字,少量配有图片。而音频、视频和文本三者兼顾的数字化读物,能极大地调动和刺激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升。
(二)数字化阅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数字语文课外阅读形式多样,学生可以在线上选择浏览书本梗概,也可以看到其他读者对书本的评论,也可以通过电子阅读器下载系列读物。学生的选择性更大,针对性也更强。
(三)学习时段和地点更为灵活
数字化课外阅读实现了学生阅读几乎不受地点限制的愿望,“在不占用实体教学设施与现有教学资源的情况下,通过‘课堂有限,网络无限新概念的引入,把学习延伸到图书馆、自习室、学生宿舍以及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实现数字化学习的全覆盖。”这也是数字化阅读的一个突出亮点。
二、開展数字化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和策略
(一)创建数字化阅读平台,为学生数字化阅读提供保障
学校图书馆是学校语文教学资源的宝库,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主阵地。在开展数字化阅读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创建数字化阅读平台,为学生数字化阅读提供保障。
(二)利用数字化阅读平台,对学生课外阅读予以指导
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的一种语文课外活动,而且还是语文老师指导学生阅读的一种教学行为。数字化阅读应该是一种教师引导下的自主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有益补充,是课堂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教授学生精读、快读、略读的阅读方法,进而将阅读能力迁移到数字化阅读上来。
(三)借助各种通讯媒介进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效率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可以利用QQ、微信、微博等媒介,适时开展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可以交流阅读心得,可以畅谈阅读感受,可以交换阅读方法,可以评点作品得失等。通过交流和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空间。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将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既提高了他们课外阅读的效率,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依靠数字化媒介,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评价
课外阅读评价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使学生会读书,读好书。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发展,评价应根据不同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可以采用视频通讯媒介远程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可以在微博、论坛发帖点评;可以在QQ阅读讨论群组里,进行互动交流。在数字化阅读过程中要鼓励同学、家长、教师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交互活动,利用网络论坛、博客、QQ群等媒介进行阅读评价,使评价主体多元化。
三、开展数字化语文课外阅读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阅读越来越普及。由于受学生阅读习惯、阅读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在语文课外阅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面对多种多样的电子信息媒介、纷繁芜杂的信息资源时,学生无法做出科学的、恰当的甄别和选择。所以在这其中,老师的指导、对阅读过程的跟踪及完善课外阅读评价体系就尤为重要。
其次,数字化课外阅读只能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辅助形式,不能完全替代纸质阅读。传统的纸质文本阅读,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在现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还是应该坚持以纸质图书、报刊为主。
数字化技术兴起已不可避免地将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二者的选择放到了每一个学习者的面前。这两者不是矛盾的,也不是唯一的。在这其中,我们应勇于面对,积极探索,引导、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鉴别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课外阅读成为语文学习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1]麦敏华.发现数字阅读之美[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8):98-101.
[2]王娜,杨永林.数字化写作,我们在行动[J].外语电化教学,2013(2):59-65.
①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中职生语文课外阅读实践及指导研究”(课题编号:2015YQJK029)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