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宝叶
山西省太谷县职业中学校
【摘 要】本文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从教学活动的双方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历史教学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 反思 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人文精神
现在的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即使是高中毕业生,掌握的历史知识也十分有限,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许多薄弱之处。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深入扎实地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呢?下面结合本人二十多年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反思。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历史的前提和基础。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所以教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故外,还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把学科知识拔高,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
二、重视学情分析,是上好历史课的着眼点
教学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师既要认真备教材,还必须认真备学生,还要备教法。因此,我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备课,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我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经常查阅相关学科书籍杂志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充分利用Internet的优势,在网上搜索寻找资料,借鉴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基础不好,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我选择最为适合学生的教法,弱化知识点的强硬输灌,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项能力。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也是很必要的。此外,学生课堂活动也是我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如历史辩论、历史小短剧等。总之,无论是课件制作还是学生活动,都需要教师甚至是学生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详实备课,才能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三、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指学生通过对人文文化的学习,形成优良的品质与素养,既包括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文化品位,也包括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锐意进取的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素养和爱国情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段教育格言:“教育的秘密就是要使学生始终有这样的希望,希望你们做他的朋友,希望你们是一个有智慧、有知识、能够付出情感、道德美好、精神美好而且丰富的人。”因此,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尤其是传授人文科学的历史教师,必须坚守充满人文情怀的教育,让学生在充满着人文情怀的时空里得以自由、自觉地成长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仅拥有知识、理性与历史学科素养,而且还拥有一颗善良、丰盈和美好的心灵,懂得尊重与感恩,学会宽容与理解,不忘互助与责任,崇尚自由与公正,使生命焕发光彩,使人生丰富充实。
四、注重专业素养,是上好历史课的支撑点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养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常言说:“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这桶水常满常新。随着科技的发展,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融入新教材中。所以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才能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
五、善于课后反思,是上好历史课的归宿和落脚点
课前备课、书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教学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这一点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
在上岳麓版教材必修二第十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时,由于这一课教材容量大,所以我考虑最多的是让学生首先整体感知本课内容,从两个方面掌握本课,一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二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具体表现。结果学生对本课的一些细节知识不理解。二次备课时,我增加了历史概念的解释,如什么是小農经济,什么是买办,什么是买办阶级,雇佣和雇用有什么不同。再教这课时我先解决这些拦路虎,然后再让学生整体把握,效果就好多了。通过课后反思活动,我由此悟到一点:教学反思、及时反馈改进是非常重要的。 在不断的反思中扬长避短,形成一套能准确判断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做一名让自己教的轻松愉快、学生学的轻松愉快的好教师。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反思,多关注学生的发展,灵活运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