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建设影响因素探析

2017-07-09 19:04董新春阮树堂李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12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双师院校

董新春 阮树堂 李芳

[摘 要] 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具备现代职业教育先进的理念和思想。随着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高职院校能否肩负起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重任,重点要看高职院校的教师职业能力水平的高低,这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分析和研究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影响因素,以期为教师职业能力建设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能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4-0030-02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到注重内涵建设的转型期,加强内涵建设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思路迅速转变和发展。然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提高是职业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的关键。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把学校的发展重点放到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主要是教学质量的提高问题,而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职业能力的高低所决定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与能力。主要包括良好的职业素养,深厚的专业功底,较强的“应用型”科学研究能力,较强的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能力,与行业、企业有效沟通、可持续发展(学习)以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等能力。

一、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始注重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师资培训、企业锻炼和技能大赛等方式提高教师职业能力。现阶段,在教师职业能力建设中尚存在些问题。

(一)高职院校新进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动力不足

现阶段,由于受到高职教育办学规律和办学经费等因素影响,普通高职院校的师资组成整体质量欠佳,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而这部分高职院校往往会通过引进师资这一“时间短、见效快”的方法补充师资上的缺陷。然而,通过引进新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实际执行和运行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1)新进教师的资历问题,部分高职院校新进教师往往是从“学校到学校”,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和企业锻炼,既缺少职业教育教学经验,又缺乏足够的企业实践经验。(2)新进教师进校后,学校并未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新进教师培训,他们往往直接走进教室担任专业课程主讲教师,从而导致课堂效果收效甚微。(3)新进教师培训“走过场”,部分高职院校在培训新进教师时纯粹是走马观花,安排一些与职业教育培训无关的培训内容。

此外,高职院校中存在教学动力不足的问题。教书育人本是教师的天职,但现在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已经偏离了这一“精神指引”,取而代之的是安逸化、乐享化,他们仅仅把教师当做“谋生的工具”,自我提升的积极性不高。

(二)教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不健全

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师数量也有了快速增长,但是教师职业能力水平却参差不齐。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对教师职业能力水平的评价主要是以结果性考核评价为主,采用的是教学管理人员评分、教师同行互评分、学生评分、督导员听课评分等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方式虽然都各有其可取之处,但总的来说,在评价的全面性、针对性和客观性等方面仍有所欠缺[1]。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不合理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强调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正确定位和有机结合,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教理念而提出来的。在“双师型”教师培养环节中存在着较为不合理之处:(1)培训制度不健全。大多数高职院校还缺乏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模式以及规范的监督管理方法,也缺少整体系统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长效运行机制。(2)教师的培训机会不足。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越来越多的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培训;而学校、企业、行业和社会可以提供的培训机会也越来越少,这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3)培训效果不明显。受社会功利化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培训重形式、轻内容。(4)培训经费不足。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经费主要靠学费收入,政府投入很有限,资金缺口是“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顺利开展的一大障碍。(5)师资数量短缺致使教师无暇参加培训[2]。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建设的影响因素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关键构成要素包括:“双师”素质、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行业企业有效沟通的能力、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应用型”科研能力和职业教育研究能力[3]。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是教学活动顺利完成的前提,是职业院校人才技能培养的有力保障,也是教师自身提高和发展的基础。教师职业能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一)主观因素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关键构成要素包括:“双师”素质、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行业企业有效沟通的能力、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应用型”科研能力和职业教育研究能力。“双师”是高职院校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质,它要求教师既要具有“教书育人”的教学基本功,又必须具有一定的职业操作技能。专业能力是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是教师自身通过学习获得的专业认知和理解;学习能力是教師教学过程中认识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反映了职业院校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和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反映的是教师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主要包括实验技能、实训技能、技术技能、操作技能以及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企业和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能力的本质是创新能力,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科技及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二)客观因素

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迎来发展机遇,随着国务院和教育部等部门相继出台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和文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越来越好。相对于德国、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等国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构成了现阶段影响教师职业能力发展客观因素:(1)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现行的高考体制下,高等职业教育因为受到培养层次、生源质量、师资水平、文化传统乃至社会阶层分化等各方面的制约与影响,长期以来饱受诟病,无法获得大众的认可。(2)政策不足。相较于我国长期以来对普通教育的重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略显不足,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师资匮乏、财政支持不足、校企合作不明显和毕业生就业歧视等问题,原因是政府指导性政策不足。(3)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明确。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教学过程存在“学科化”倾向,与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重叠严重,缺少必要的课程实训和实践环节,且专业设置过于市场化,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功利性严重,导致这部分高职院校办学定位迷失。

三、小结

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4],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和重点是教师职业能力。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全局,也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5]。

参考文献:

[1]武来成,董新春.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评价指标及模型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5,1(33):30-34.

[2]逯扬.“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高职高专院校为例[J].学理论,2012(19):235-236.

[3]王向岭.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9):93-94.

[4]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34):71-76.

[5]滕祥东,高林.探析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能力建设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20):65-66.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双师院校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2018年全区新增“双师型”教师1107名
地方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对策分析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解读·教师职业核心能力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