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在初中历史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作用

2017-07-08 05:38李丽
文理导航 2017年19期
关键词:历史思维人文精神历史教学

李丽

【摘 要】文史不分家,古人喜欢以诗咏史。恰当地运用诗词,可以构建历史人物形象,评价历史事件。运用诗词可以创设情境,可以揭露历史现实,回归历史环境,发展历史思维,培养人文精神。

【关键词】诗词;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历史思维

常言道:文史不分家。“诗言史,史含诗”。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文学与史学结合的典范。诗词在中国文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人喜欢以诗咏史,运用诗词可以突出人物形象,浓缩历史事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诗词,既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落实“让诗词走进校园”的精神,又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改进历史教学。

一、构建历史人物形象,评价历史事件

诗词对人物的刻画饱满鲜活、生动传神,使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李商隐的《隋宫》,“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就隋炀帝不纳谏大肆铺张南游,揭露抨击隋炀帝的奢淫、昏暴,委婉含蓄又讽刺深刻。温庭筠的《苏武庙》,“苏武魂销汉使削……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表现出了晚唐国势颓废,民族矛盾尖锐,表彰了苏武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毛泽东《沁园春·雪》对成吉思汗的描绘就令人印象深刻,一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就让成吉思汗那剽悍勇猛、逞强尚武的英雄形象呼之欲出,教师接下来指导学生学习成吉思汗征战草原、统一蒙古的内容就可谓水到到渠成了。

唐朝诗人皮日休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龙舟水殿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形成一分为二的辩证史观。评价科举制度的作用,用“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说明科举制自兴起就隐藏着危机,到明清时走上了不归路。

二、揭露社会现实,回归历史环境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决定了文人为官,而文人往往具有理想化的浪漫气息,与社会政治现实不相适应,甚至恃才傲物,孤傲清高,不愿同贪腐的官员同流合污,于是有了“予独爱莲之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文人不得志,往往以诗来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情怀。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青秋”。通过咏马、赞马或感慨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世的感慨愤懑。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通过描写梦游天姥的奇幻情景,表现作者对光明、自由、理想世界的追求和黑暗丑惡现象的厌弃,以及对权贵的藐视。《独坐敬亭山》中“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表现了诗人寂寞失落愁绪。杜甫的诗以反映民间疾苦为主。《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等,都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这些诗歌“揭露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和对人民的掠夺,以及社会的腐败、黑暗,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杜牧的《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温庭筠的《经五丈原》等是典型的咏史诗,言简意赅,一字千金,短短数十个字就能将重大的历史事件形象地反映出来,并且独具诗歌的感染力,读后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发展历史思维,培养人文精神

古诗词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历史发展的某种规律。历朝历代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成为常规难题,因此,反映战乱的边塞诗较多,尤其是唐初、唐末与少数民族关系紧张时尤多,边塞诗以王昌龄为出名,“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大漠风沙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杜甫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泪流”,“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中学生认识历史时,往往容易停留在历史事件的表象,往往不深入分析其原因和影响,而这恰恰是学习历史的目的,教师可以借助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分析历史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本质的思维能力。

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是以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反映了红军将士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长征精神,杨昌浚的“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反映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情景。“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是毛泽东在百团大战后赞扬彭德怀的。“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是毛泽东在1949年4月,渡江战役胜利后写下的诗,反映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反映了皖南事变后,周恩来的愤慨。在中学历史课堂上,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和历史感,以形象地展现或佐证课本上写的、教师讲的知识。教学中,诗词作为形象化的历史素材在启发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方面,把学生从直观性的学习,带入到探究性的、创造性的学习历史领域,有利于学生具体地、历史地看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如能适当运用诗词,可以改进历史教学,运用诗词可以创造情景,构建人物形象,有助于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可以揭露历史现实,回归历史环境,发展历史思维,培养人文精神。诗词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起到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又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学习兴趣,达到学生文史哲知识贯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正江.《浅谈诗词与历史教学的联系》,《思想者园地》2011年03期

[2]刘欣.《浅谈古典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林区教学》2010年07期

[3]李英俊.《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初探》,《科学大众》2011年11期

猜你喜欢
历史思维人文精神历史教学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培养历史思维,优化历史活动课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历史想象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习近平“七一”讲话的思想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