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议论文教学的现状和对策

2017-07-07 11:22吴琰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道理事例议论文

吴琰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从文体概念上说,议论文有一定的规范,在小学则把简单的议论文称为“说理文”。这样的文本是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有助于学生形成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性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独立的见解。那么小学阶段简单议论文教学现状如何?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究竟该如何看待这类文本,研制有效策略,实现议论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相关思考与实践探究。

一、小学议论文教学的现状及其成因

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中的议论文作品很少,议论文阅读教学研究也较薄弱,学生对这类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内在的逻辑了解不够,抽象思维能力、说理能力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1.课程标准失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的阐释中,对“议论文(或说理文)”的教学要求只字未提,缺乏了对应的指向性。小学议论文应该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可以采取的策略是什么?教师在课标上找不到明确的依据,唯一可以找到的凭借是:“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一具有共性的阅读教学要求。

2.教材内容失度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议论文作品很少,以苏教版为例,只有零星五六篇,且从教材编选的形式上看以专题来组元,内容上强调人文内涵。教材编写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特点使小学阅读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综合性受到了影响。再读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上几篇简单的议论文,发现课文后的学习要求比照其他叙事类课文,没有特别之处,对于教师如何教好议论文缺乏适当的导向,对于学生如何理清说理思路,领会说理智慧,也没有很大的启迪和引领。

3.教学手段失当

从大量的课堂观察中可以发现,小学语文教师对于议论文教什么、怎么教,认识是模糊的。近年,随着主题式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文体意识在课堂上逐渐显现。但是不少老师仍然知其表不知其里,议论文的阅读指导仅停留在“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和结构的浅层分析上,对文本如何“就事说理”,如何“以理服人”的内在逻辑关系阐发不够,对论证过程缺少恰当的指导,学生未能形成有效的实用文阅读学习经验,背离了议论类文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说理能力的目标设定。

二、小学议论文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究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四年级到六年级主要有这几篇议论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和《学与问》。这几篇议论文观点清晰,基本属于常识性道理,且说理对象都是小学生,所说的道理都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贴近儿童,有很强的说服力;文章都有稳定的结构,按照“提出观点—举例论证—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来表达;论证方法也比较简单,基本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且事例的选择都很典型,都能紧扣观点进行说理,使得事例与道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不难发现,抓住事例,感受作者说理的严密,并习得要点,尝试运用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增长学生思维品质,这些理应成为此类文本的教学价值取向。

1.把握文章基本结构,厘清说理顺序

议论文作为实用文体,有比较固定的结构框架,对于初次接触这类文体的学生来说,帮助他们认识文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厘清说理的顺序,非常重要。

笔者在教学第一篇简单议论文《说勤奋》的时候,先出示文中介绍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两组词,让学生借助词语尝试概括文中的两个故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课文讲这两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总览课文,文中除了写故事,还写了什么内容?由此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不光写了故事,还在讲道理:在课文的开头、事例的后头、课文的结尾,说的是关于勤奋的道理,即使是讲故事也是为了说道理。在学生自主发现的基础上,教师顺势结合课题,揭示文体。然后请学生用比较熟悉的句式“先……然后……最后……”梳理文章的思路,并在学生表达的基础上,明确这类文章的基本结构。

有了《说勤奋》的教学基础,再学《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等,就可以通过复习回归、前后勾连等方法,一方面复习巩固这类文体的基本结构,一方面补充简单议论文的一些变式:比如提出观点可以是开门见山,可以由某些自然现象提出,可以用设问的方法提出,可以引用古训提出;在具体举例论证的过程中既有正面事例,也可以有反面事例等。让学生看到此类文本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还有丰富的表达形式,为指导学生说理打下基础。

2.比较“事”“理”的多重关系,领会说理逻辑

苏教版的几篇议论文,说理对象都是小学生,观点的理解不是难点,最大的难点是看作者如何围绕观点,把道理说清楚。解决这一重难点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让学生领会说理文的逻辑内涵。

(1)事例与事例比较,领会事例的典型性。议论文“以事说理”并非简单的事例叠加,而应该是领会事例内在的“说服力”。课堂上教师可以讓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去发现事例选择的典型性,体会说理智慧。

①同中有异,事例有代表性。《说勤奋》虽然都是讲司马光和童第周通过一生勤奋,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通过事例的比较,他们会发现:虽然都是名人,但一个是古人,一个是今人;一个在历史上流芳百世,一个在国际上享受盛誉;一个是天资聪颖,一个是先天基础差;一个是史学领域,一个是生物学领域。由此,学生得出结论:不管是什么时代,在什么领域,基础如何,都需要持续的勤奋,才能有所作为。这样的比较,让学生领会到了事例的代表性。

②异中有同,事例有指向性。《谈礼貌》一文,选取了生活中的三个事例:“问路”是有求于人,“踩裙”是有过于人,“理发”是人有过于“我”,体现了“事与事的不重复性”。再走进事例,会发现,三则事例,都聚焦于人物态度和人物的对话,这是三则事例最一致的地方。正印证了中心观点: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以,读这篇文章的故事,不妨让学生聚焦故事中人物的对话。

事例的多元比较,让学生对议论文如何选取典型事例有了一个多面的认识。

(2)事例与观点比照,领会说理的严密性。简单议论文最终指向的是道理,事例始终是为道理服务。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事例时,尤其要抓住事例与道理的呼应点。

《谈礼貌》一文是典型的“一事一议”,教学时不妨通过列表填表的方式,让学生同桌合作,填写清楚“事件、人物、语言、结果、道理”等项目,然后对照表格,让学生比照三个事例和三个对应的道理,并思考:如果打乱事例和道理的位置行不行?引导学生进行事例和道理的比对,走向深度思考。牛皋与岳飞问路,一个无礼,一个有礼,因而得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的道理;小学生踩了女青年的“裙子”,连忙道歉,避免了纠纷,因而得出“礼貌可以减少相互间的矛盾”;朱师傅帮周总理理发刮伤了他的脸,周总理却反过来安慰他,因而得出“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反映了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每个事例紧扣道理,既不能随意调换事例的位置,也不能随意调换道理的位置。

议论文最关键的就是事例与道理之间的关联性,让学生寻找事例内部和观点之间相互印证的地方,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内在联系,学生就能真正获得思维和逻辑能力的锻炼。

(3)道理与道理比较,领会说理的层递性。《学与问》一文通过比较异同,学生会发现,哥白尼的事例突出他问得多,很“好问”,告诉读者科学探究始于问;沈括的事例不仅强调问,还强调了他爱思考,告诉读者要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两个事例之间,还有一段承接上文的议论,告诉读者“应当问”“学会问”“能者为师”,由此文章说理的思路才连贯,使得道理的阐述逐步深入。

多元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捋清、把握“事”“理”的多重关系,让他们拥有专业的阅读视角,他们才能真正明白议论文说理的智慧,获得逻辑思维的提升。

3.随文迁移拓展,掌握说理方法

议论文教学的最终指向是让学生学会说理,课堂内外适当的迁移拓展,既能帮助学生深入领会此类文章的文体特点,又能掌握说理的方法,提高说理能力。

(1)事例替换。如何替换事例,恰能检验学生能否领会到事例的典型性和说理的严密性。教学《说勤奋》,学完文中的事例后,教师出示了一段自身勤奮教书的事例,问学生:这样的事例语言简洁,呼应观点,能够替换到文中去吗?学生经过思索,大多认为不可以。因为此老师非名人,取得的成就不明显,事例缺少代表性。接着,教师又出示了爱因斯坦、匡衡勤奋的事例,问学生能否替换?如果能,可以替换文中哪一个事例?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分别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大都思维严密,既考虑到了事例的典型性,又兼顾了事例在文中恰当的位置。

(2)素材缩写。如何缩写素材,提取素材中的核心要点,可以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语言特点及“事”“理”一致性的认识。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教师将四年级《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拿出来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具体生动,有环境烘托,有人物对话,有细节刻画,请学生辨析它能否直接替换《滴水穿石的启示》中李时珍的事例?学生通过辩论,达成共识:说理文语言精当,事例为观点服务,要让人一看就明白。所以不能直接替换,必须进行缩减和概括。由此,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素材转化为事例,一定要呼应道理,使得事例和道理一致。这样的训练,能帮助学生从素材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语文文字的概括,直抵“以事说理”的核心。

(3)添加“议论”。苏教版的简单议论文大都一事一议。典型的就是《谈礼貌》一文,说理方式丰富,有引用古训、俗话的,有运用比喻的,还有灵活使用关联词说理的。掌握了方法就可以迁移。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指导学生学完三个事例后,现场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添加“议论”学说理。学生或引用名人名言,或化用古训俗语,或巧用比喻双关等方法,进行了很好的说理实践。

(4)事例改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课举了“洗澡水的旋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三个事例,三个事例都写明了“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薛法根老师追问:一般写科学故事都会在“反复实验”上写具体,但文中却详细写明了“发现问题”和“得出结论”的过程,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会发现这样叙述事例,正是为了呼应中心观点——没有问号就没有真理诞生。而实验的过程和观点关联不大,因此略写。教学到这一步,老师又追问:如果我要用事例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么事例的哪部分内容要写清楚?学生反应过来:“反复实验”这一经过要具体写。如此一来,学生就知道,事例侧重点在哪里,全看要说明什么道理。

参考文献

[1] 薛法根,等.文本分类教学·实用性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道理事例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运用对比解构说理文事例论证的密码
这只猫说得好有道理
“例”后有“析”方可取
道理
智珠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专题作文写作中典型事例的选择和运用
开放状态下的书面表达
喜欢你,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