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文本解读

2017-07-07 00:02赵永攀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人教版培育核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过去我们所说的语文能力。但何为语文核心素养,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主任陈先云从理解、运用、思维和审美四个维度,列出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本文试从这四个维度阐述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文本解读有效策略。

一、理清文章脉络:培育学生语言理解素养

关于语言理解素养,陈先云列出的清单是:“能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了解文本表达上的特点;知道积累优美的、有新鲜感的语言材料,具有初步的语感。”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老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任何一篇文本都有一定的写作思路,都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只要我们理清了这条主线,就能够全面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只有教师深入理解了课文,才能在课堂上教学自如,培育学生的语言理解素养。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钓鱼的启示》是美国小说家兼建筑家詹姆斯·勒菲斯特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从一件生活小事中得到启示,以小见大,其主旨是:人们面对生活中的诱惑,要依道德的标准进行抉择。文章不长,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篇文章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很明显是以“我”为中心,通过自己心情(得意—急切—乞求—依依不舍)的变化来逐步阐明钓鱼所得到的启示。文章不难理解,但仅仅理解到这个程度,对一名语文教师来说,对文本的解读是远远不够的。“我”之所以能够放掉那条鲈鱼,并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并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是受到父亲严格遵守道德规范的影响,所以对本文本的解读不能忽视父亲的存在:

1.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2.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3.“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4.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虽然也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最终还是坚持了原则,责令孩子放掉鲈鱼。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舍”与“得”,父亲舍弃的是一条鲈鱼,但得到的却是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这足以说明他是一位睿智的父亲。所以,理清了“我”与“父亲”这两条主线就能够引领学生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了解文本表达上的特点。

学习、积累优美的语言材料也是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钓鱼的启示》道理深刻,语言也很美,比如:“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优美的语言都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喜悦。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而且要指导学生加以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培育语文核心素养。

二、探究语文特性:培育学生语言运用素养

关于语言运用素养,陈先云列出的清单是:“能根据具体语境(语言情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

语文是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课程,其工具性就是对语言文字的运用。熟知小学语文教材的老师都知道,小学语文的文体大致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古诗词、儿童诗、剧本等。文体特征不一样,其语言运用的特点也各不相同。作为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针对不同文体进行深入分析,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才能实现该文体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比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以“爱”为主题,其中的两篇课文《唯一的听众》和《别饿坏了那匹马》都是记叙文,不同的故事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通过“善意的谎言”奏出了动听的爱的旋律,唱出了人间真情。《唯一的听众》中的音乐教授说自己耳聋,是为了让“我”拉小提琴更加自信;《别饿坏了那匹马》中守书摊的残疾青年说自己需要马草,是为了让“我”更加安心地读书。他们说的都不是真话,但却温暖着我们的心。中国自古就讲诚信,不能撒谎。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可以抓住这一矛盾点,引导学生开展辩论,培育学生的语言运用素养。

再比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桂林山水》是陈淼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特别是文中关于水和山的两段描写,更是優美无比。作者用两个排比句,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突出了漓江水静、清、绿,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我们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把这两段作为重点。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选择有效信息:培育学生思维评判素养

关于思维评判素养,陈先云列出的清单是:“能在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中,主动思考;能运用想象与联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初步认识,具有初步的评判意识。”

会学习、善思考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能力,因此有人把思维素养看作是核心素养之首。作为语文教师要抓住文本细节,善于发现能够发展学生思维的训练点,培育学生的思维评判素养。

比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晏子使楚》,文中晏子对楚王所说的几句话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很好的逻辑推理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评判素养。“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从这句话中,可以引导学生推理出:这是个狗洞,所以楚国是狗国。“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从这句话中,可以引导学生推理出:楚国是下等国家。“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了强盗。”从这句话中,可以引导学生推理出:楚国社会风气不好。

思维推理原本就具有挑战性,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对晏子的话进行推理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

再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扁鹊治病》是一篇寓言故事,通遍文章都是在写扁鹊见到蔡桓公,指出了他的病理所在,而并没有写他如何给蔡桓公治病。很显然,文本有些文不对题,那么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讨论,训练学生的评判能力?

同时,老师在解读文本时还要善于树立大语文阅读观,广泛阅读与文本相关的资料,寻找培育学生思维评判素养的训练点。比如《钓鱼的启示》同时入选了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内容相似,但文字表达却不一样。人教版的开头是:“那年,我刚满十一岁。有一天,像往常一样,我跟着父亲去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北师大版的开头却是:“十一岁的詹姆斯和他的家人住在湖心的一个小岛上。这里,房前的船坞是个钓鱼的好地方,父亲是个钓鱼高手,小詹姆斯从不愿放过任何一次跟父亲一起钓鱼的机会。”抓住这一不同之处,可以让学生联系下文进行分析,哪一种开头更好?这种训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走出文本,高屋建瓴地审视文本。

四、关注文本表达:培育学生初步审美素养

关于初步审美素养,陈先云列出的清单是:“感受到汉字之美,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作品中人性的真善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在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本都能够体现美。不同题材的文体会有不同的语言美:古诗词,对仗工整,注重押韵之美;散文,语言朴素,注重意境之美;小说,描写细腻,注重人物之美……罗丹曾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去发现文本中的美,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

朱自清的《匆匆》入选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这篇文章语言文字的优美是不言而喻的。全篇只有612个字,但句句都是那样的优美。文章以短句为主,常常形成排比,问而不答,引人深思,构成了一种和谐统一的韵律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定能使学生产生美感。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搭石》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特别是:“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一段体现了三美,即动作美、声音美、画面美。其实这只是表面上看得见的美,而在文本中还藏着许多看不见的美。比如:“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是一种为他人着想的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这是一种谦让的美。“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是一种尊老的美。各种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和谐美丽的画面。

在语文教学中,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须要我们变革的不仅仅是课堂,更重要的是教师本身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只有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文本解读,才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 陈先云.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清单[J].小学语文,2017(1-2).

[2] 潘文彬.指向核心素养:儿童问学课堂的意蕴[J].江苏教育研究,2016(4).

[3] 赵永攀.倾听语文的声音[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生长广.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J].语文教学通讯,2013(7).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人教版培育核心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参考答案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