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再度开发”的原则、方法及实施策略

2017-07-07 11:46李思佳朱成科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教材

李思佳 朱成科

摘 要 教师教学是增长学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而教材是供教师参考和使用的蓝本,是教学的工具,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但不同地区的学生还存在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过分依赖已有的教材,发挥自身权利,结合学情特点合理地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使其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 教材 再度开发 教师权利

教研员在听课时经常会发现,很多教师过分依赖教材,把教材当成唯一的标准。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清楚地认识到教材是教学的一个蓝本,教师应是借鉴教材、利用参照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叶圣陶老先生在一次语文研讨会上充分地为我们解答了语文教材的作用和地位。他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经驗表明,不单单是语文教材,其他学科的教材也同理。这些例子应该是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以及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而教材中仍有一些超出学生认知范围的内容和实例,这样的教材还有待教师去“再度开发”和优化利用。

一、教材“再度开发”的原则

一般认为,教材的“再度开发”是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对教材进行修改和调整,包括增减、编排顺序和加工,使教材内容更为灵活,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因此,教材“再度开发”的实施应依据以下几个原则进行。

1.教材的“再度开发”要依据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师的行动指南,也是实施教学的第一手材料。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在各个学段应学习的内容,以及要求达到的相应的发展目标,使教学有了基本的规范与评价标准,它要求教师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结合实际与时代需求,给学生提供丰富又健康的学习内容。而教材是课程标准的重要体现,是将课程标准落实到具体教学中的“桥梁”。教师要站在新课标的高度,充分认识到作为课程资源核心内容的、统一编排的教材与学生多样化学习和多元化教育情境之间的矛盾关系。教材的“再度开发”就是使课程标准中抽象的理论与精神转化成具体的、生动的“教学内容”的过程。对此,教师只有对课程标准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驾驭”教材,达到宏观理解的程度。因此,教材的“再度开发”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准则。

2.教材的“再度开发”要结合具体的学情特点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中的发展对象,“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都必须以学生的学习、成才、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1] 。教学中教师应基于不同学生的特点,找出学生原有的知识起点,包括知识的逻辑起点和知识的现实起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育者致力于普遍性的教育,而学生是一个个独特的人。”他认为,如果学生的学习不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不与熟悉的事物相联系,那他就很难对这种新事物产生兴趣。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思想圈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杜威在批判传统教学的同时提出了新的教学“三中心”,其中极力强调“以经验为中心”。他认为,教材的编写要以学生的心理线索为依据,使教材能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结合,进而将新知识更容易地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而新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具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性的学习材料,其内容是固定的,但是每个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面临的学生是不同的,所以不能体现出地方差异性以及个体差异性的特点。因此,在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的过程中要兼顾每个学生,结合具体的学情特点,使其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3.教材的“再度开发”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对学生来说,最具教育意义的材料应该是:从这样的教材中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批判主义教育理论家吉鲁曾说过:“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2] 教材内容越是学生所熟知的,学生越会产生共鸣,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就会越透彻。在教学中令教师普遍头疼的是学生对词语及知识点的识记不牢固,这是因为在学生头脑中没有对所需识记内容的具体感知,这种死记硬背会造成联想思维的衰退,是导致学生智力低下及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是非记住不可的更容易记住;被感知形象的情感色彩在识记中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3]他强调应该让学生在具体感知中不知不觉地记住那些他应该识记的知识。在教孩子学习“露水”一词时,苏霍姆林斯基带孩子们到学校的园子中观察露水,学生通过观察不同形态下露水的形状从而得到初步感知后将其画下来并题写出“露水”一词,学生边画边对这一词语加以想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将“露水”一词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此外,教师可在不改变教材知识内容的情况下将具体情境替换成学生有过的经历,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进行感知。比如小学数学中《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教材中所提供的问题情境是食堂中菜的搭配,而有些农村学校中并没有设置食堂,学生未曾经历过食堂吃饭,体会不出具体的现实情境。为此,教师可将问题情境换成学生已有过的经历,如新年去姥姥家、关于衣服的搭配问题。这样,学生可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学习,从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事情上找出疑问,不但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而且能体会到知识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对教材实施“再度开发”就要求教师能结合本地区日常生活的特点,考虑学生的生活状态,挖掘出可供学生更有效学习的内容。

二、教材“再度开发”的方法

教材的“再度开发”不是主观随意的过程,而是一个基于必要的依据和原则的理性过程。新教材中的不确定性无疑给那些习惯于照本宣科的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困扰,使他们不知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对此,麦克多诺和肖曾指出:“通过改变教材的一些内部特征以更好地适应特定的情境,从而使教材在情境中的适应性最大。” [4]因此,教材的“再度开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重组教材内容

对教材内容的重组不仅包括对教材内部某一单元内容的重组,也包括对整套教材内容的重组,同时还应该注意借鉴其他版本教材的内容。因为不同版本的教材虽然都是依据同一课程标准编写而成,但由于教材编写者们思考的角度各不相同,加之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在选取素材、编排方式及文字叙述方面有很大差异。而每个版本的教材都有各自的可取之处,因此,教育者在重组教材的过程中应该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必要时甚至还可以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当然,在借鉴和吸收其他版本教材时要立足于本教材,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

2.调整教材顺序

教材的编写是编写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习的规律对教材进行的由易到难的编写,有着一定的体系与原则,但其难度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新课标中也只是明确指出了学生在各个学段应该达到的目标,并未限制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教材中内容的顺序安排虽然不能满足所有地区所有教师的教学,但其优点在于:教材间的内容是彼此联系的统一整体,教师对其顺序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既不会改变教材最初设计者的意图,又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因此,教育者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学目标调整教材顺序,使其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调整教材的顺序可以是同一单元内不同内容顺序的调整,也可以是教材中各单元之间顺序的调整。

3.增删教材内容

增加或删除教材内容是教师处理教材时常用的方法。增加教材内容是当学生不能对所学的内容充分掌握时补充和引入相关的课外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智力背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内容。所增加的内容一定要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能够使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更加完整。如教师在教材中增加必要的文化背景,以扩大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删减教材内容是将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不适合教学的内容删掉,必要时可增加适当的新材料作为补充,以免影响教学的进度及效果。如教育者将不符合本地区的、影响学生理解的内容删掉,寻找更加贴近的材料加以补充。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增加教材内容还是删减教材内容,教师都要有确定的目的,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增删。

三、教师对教材“再度开发”的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就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料,而是有血有肉、有敏感而娇嫩的心灵的儿童。”[5]优秀的教师在上课时不应该只关注教材与他的教学设计,而是充分地考虑学生的感受,根据学生的反应判断出是否有必要补充其他的材料进行教学。要做到这一点,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教师应该以批判反思性思维对教材进行“再度開发”

教师不能消极被动地接受专家开发的现成的课程“产品”,而要针对具体的课程目的、需要和实际教育情境进行加工和改造[6]。由于受到过去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总是“忠于”设计者的理念与意图,把教材当成教学的中心,将设计者的意图当成教学的最终目标。而随着我们对教育不断地深入认识,发现之前被认为是“神圣”的教材中有很多需要摒弃的内容。所以,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该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处处考虑学生,结合实际清醒地运用自主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对教材“再度开发”需要教师摆脱过去课程观的束缚,充分发挥批判反思性思维,形成并体现出实际需要的、合理的课程意识。

2.教师应该合理运用设计者身份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

教师是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的改进者,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设计者,是进行教材“再度开发”最具发言权的课程实施者。格拉曾经提出了“教师参与教材设计”的重要观点,他认为课程的实施必须经由教师的“再度开发”和运作,使其内容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要积极地利用各种有效的信息渠道,对教材进行适度开发。教材“再度开发”推动教师灵活地、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是教师主导地位的展现,同时也是教师权利的体现,其中包括课程的参与权、课程的决策权、课程的实施权与课程的评价权。然而,很多教师仍然没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课程权利,更未意识到应该运用自己的权利更好地改善教学;相反,有些教师误用这种权利,最终导致效果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因此,教师要合理地运用自身权利,为教材“再度开发”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3.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

对教材“再度开发”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利用自身已有的相关知识和查阅到的资料对教材进行修改。因此,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即知识储备量和整合能力成为对教材有效进行“再度开发”的关键。为此,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首先,教师应牢固地掌握学科知识,深入分析教材,读大量的书籍刊物,借鉴并吸收其他资料来源以丰富自己的理论基础,结合时代的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其次,教师要运用自己的组织与整合能力,尝试性地结合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将教材进行新的编排与整合。每个教师的学科知识都是独一无二的,其中包括个人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并总结出的宝贵的知识,而正因为这些知识才使得教师具有梳理知识点、重组教材内容以及将教材运用自如的能力。因此,在尝试编排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可将这些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最后,教师可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应用编排后的全新教材,使教材与教学相互融合,以发现并改正其中的不足。在这种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反复过程中,教师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教师要灵活地利用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育。但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实施教材的“再度开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校应给教师提供平台,鼓励教师使用自身的权利正确地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从而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旭民.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0(2).

[2] 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3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 Jo McDonough and Christoph-

erShaw.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ELT: A Teacher's Guide[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 储开桂.对高中化学新教材“二次开发”的思考[J]. 化学教学,2009(12).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教材
教材精读
我多想……
第四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获奖教材名单
立足教材的缺学阅读策略教学衔接——以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
两岸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对比研究——兼谈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彰显教材价值的使用策略——由“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引发的教学思考
渊源化学教材 流长高考试题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