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廷强 张华韵
鹏今年就读三年级,他上课很少动笔,不过思维敏捷,常常语出惊人,能够恰到好处地说出问题的答案。语文老师告诉我,别看鹏上课从来不动笔,可晚上家庭作业总是按时完成。他爸爸非常重视他的学习,晚上总是看护他写作业,有时要熬夜到十一二点钟。这样的消息让我感慨万千。
昨天上午第三节课,听到学校走廊里有人大声训斥,极为粗暴,有时还夹杂着动手的声响。下课后,才得知因为鹏摘了走廊里的花骨朵,老师便请来了他爸爸,那声响就是鹏的爸爸发出的。据说,鹏爸爸的严厉让人惊恐,一阵训斥暴打之后还让鹏跪在地上认错。然而,在整个训斥责打过程中都没有听到鹏的声音,并且事情刚过,鹏回到教室时脸上就露出了笑容。
我不能完全了解鹏内心的真实的感受,不过从他的表情看,那惊恐的场面并没有让他产生深刻的体验。果真那样的话,对于他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意味着他爸爸刚才的教育不至于在他的内心留下太大阴影,但愿是这样的结局。而更大的可能是,鹏已经习惯了爸爸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
的确,尽管受教育者的身体会遭受伤痛,但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很难引起受教育者内心的震动和持续的思考。
更重要的是,粗暴的教育方式阻断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灵交流通道。鹏为什么会摘取花骨朵?我不相信他是处心积虑地搞破坏,对于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我绝不承认这一行为与道德品质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摘取花骨朵的背后肯定隐藏着一个温暖的故事,打开那个故事也就打开了一个隐秘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鹏。然而,那扇门也就在鹏爸爸粗暴的干预中关闭了,随之关闭的除了父子双方柔软细腻的内心体验之外,还有父子间坦诚温馨的情感交流,很难想象出父子间以后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交流。
上课铃声响过,师生互相问候完毕,我发现璐和同桌宁两人的胳膊在相互抵着,当她们发现了我注视的目光后便停止了“較量”。既然她们那般识趣,我也就不在班上提出批评。在我看来,给她们留下面子远比严厉地批评更为有效。
然而,那份安静仅仅是暂时的。我发现在课桌的掩护下,璐和宁的胳膊并不安分,因为用力,两人的脸都憋得通红。
“怎么,你们要继续先前的错误吗?”我严厉的目光射向了她们,“刚才老师没有批评你们,是为了给你们俩一个面子。可是你们却并不珍惜老师对你们的爱护和尊重。不用说,你们并没有听清楚我刚才讲过什么内容。”我可以确定,她们俩这种状态注定无法明白我刚才的讲解。
我之所以没有点出她们的名字,也是因为那偷偷摸摸的动作至少表明她们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更重要的是,我相信她们能够感受并理解我的一番良苦用心,而这也能够成为她们积极向上的力量。
在坚定了自己的上述看法之后,我再次提醒自己不要让她们站起来回答我刚刚讲解的问题。如果那样的话,显然会让她们难堪,甚至还不如直接点名批评她们。
接下来是同学们整理笔记的时间,我注意到她们两人看了看我,见我没有继续追究责任的意思,又互相对视了一眼,似乎是在埋怨对方,“都是因为你,又被老师看见了”,又好像是说,“这件事到此为止”。
现在,我终于能够断定她们已变得安分了,精神集中,书写认真,脸上呈现一副安详的神情。
教育关乎人的心灵和思想,因此被称之为慢的艺术。慢,意味着尊重和理解,意味着温柔和等待,意味着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触动,也意味着影响久远。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