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爱群 李桂玲
(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广东 东莞 523000)
针刺加闪罐治疗妊娠期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莫爱群 李桂玲
(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广东 东莞 523000)
目的 观察针刺加闪罐治疗妊娠期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6例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孕妇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予普通针刺、特定电磁波(TDP)照射和闪罐,取患侧攒竹、阳白、太阳、颧髎、迎香、牵正、地仓,对照组38例取穴同治疗组,行普通针刺和TDP照射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 d,3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1、2、3个疗程治愈和显效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94.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治愈和显效情况与疗程关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进行针刺加闪罐治疗安全有效,且能有效缩短病程。
拔罐;面神经麻痹;针刺疗法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指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又称为Bell麻痹或面神经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20~50岁多见,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也是较早为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为可进行针灸治疗的43种疾病之一。中医学多认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由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入中,侵袭面部筋脉,面部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脉失于约束而致。若失治,迁延日久会形成顽固性面瘫,破坏容貌,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目前,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针刺时机有2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急性发病期因炎性水肿渗出而不宜针灸治疗,另一种认为早期针灸治疗可有效控制炎症的发展,促进面部功能的尽早恢复,是最佳时机[1]。因妊娠期的特殊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后因顾虑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对胎儿的影响[2],很多医生和患者不知道如何治疗而延误了病情。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妊娠期仍可安全使用。2014-03—2016-10,我们运用针刺联合闪罐、特定电磁波(TDP)照射治疗妊娠期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38例,并与针刺联合TDP照射治疗38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参照《神经病学》[3]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急性起病,表现为一侧面部的表情肌瘫痪,额纹变浅或消失,皱额蹙眉不能完成,眼睑闭合不全甚至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吹口哨或发笑时尤为明显;部分有舌前2/3味觉减退、听觉过敏、外耳道疼痛或疱疹;进食后食物易滞留患侧齿颊间。部分患者面神经麻痹前有病侧耳后的疼痛及乳突处压痛。
1.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②年龄在23~40岁的育龄妇女;③发病时间为1周以内;④经B超确认宫内孕;⑤均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
1.1.3 排除标准 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外伤和耳部疾病等引起的面神经麻痹。病程超过7 d者不纳入观察范围。
1.2 一般资料 全部76例均为我院中医科门诊确诊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孕妇,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年龄23~40岁,平均(30.3±4.2)岁;病程1~6 d,平均(3.1±1.0)d;孕周14~38周,平均(28.3±6.2)周;病位:左侧24例,右侧14例。对照组38例,年龄24~38岁,平均(28.8±4.3)岁;病程12 h~6 d,平均(3.2±1.1)d;孕周12~37周,平均(25.4±6.2)周。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针刺联合TDP照射治疗。针刺取穴:攒竹、阳白、太阳、颧髎、迎香、牵正、地仓[4]。操作方法:选用0.30 mm×25 mm不锈钢针灸针,面部诸穴均取患侧,常规消毒,直刺或平刺0.3~0.5寸,轻度提插和捻转,以患者有痠胀感为度,10 min运针1次,留针20 min。针刺时加TDP照射患侧面部20 min。每日治疗1次。并嘱患者尽早对着镜子进行举额、皱眉、闭眼、鼓腮、示齿和吹口哨等功能锻炼,同时配合面部肌肉按摩,每日3~5次,每次5 min。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针毕以小号火罐在患侧阳白、颊车、颧髎等穴进行闪罐,每穴5~10次,以皮肤微微潮红而无印痕为度。日1次。
1.3.3 疗程 2组均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 d,3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
1.4 疗效标准 参考stennert提出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评分标准[5]进行评估(见表1),以健侧为对照,观察10个指标,每个指标阳性者得1分,总分共10分,分数越高,面神经麻痹越重。病损程度:重度≥8分;中度≥5分且<8分;轻度<5分。
表1 面神经麻痹评分标准
以治疗后的恢复率对疗效进行评定:恢复率=[(治疗前得分-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100%。治愈:恢复率≥90%;显效:恢复率≥50%且<90%;有效:恢复率<50%;无效:恢复率为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2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临床疗效相当。
2.2 2组治愈和显效情况与疗程关系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治愈和显效情况与疗程关系比较 例(%)
与对照组同疗程比较,*P<0.05
由表3可见,治愈和显效患者与疗程关系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对妊娠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肯定,针刺配合闪罐能有效缩短病程。
现代医学认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因为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导致面神经的营养血管发生痉挛、缺血、水肿[3]。由于面神经管的解剖结构为骨性管腔,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若发生缺血、水肿,必然会引起面神经受压。面神经麻痹早期的病理变化主要为神经水肿及脱髓鞘病变,甚者出现轴索变性。面神经损伤的程度因茎乳突孔的炎症水肿程度和炎症持续时间不同而异,水肿程度越重,持续时间越长面神经所受的压迫越久,就越容易发生面神经变性,从而导致面神经损伤难以恢复。
妇女妊娠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成因,考虑是孕后月经停闭,经血不泄,胎阻气机,气血运行失畅;或兼易受外来风邪等侵袭,内外合因致气血不能上达荣润头面,经筋失养,故成口眼喎斜之病[6]。《证治汇补》中指出“风邪入经,邪气反缓,正气反急,牵引口眼,歪斜或左或右”,说明了本病是因面部经气虚弱,脉络空虚,腠理不固,风寒之邪乘虚而入,以致经气受阻,闭塞不通,故而肌肤感觉麻木不仁[7]。正如《灵枢·经筋》曰“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门·偏风口歪候》指出:“偏风口歪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风因虚而乘之,使其经筋偏急不调,故令口歪僻也。”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经都汇聚于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的经络时,即可导致面瘫的发生,尤其是以足阳明经和手太阳经筋的功能失调时明显。故本研究选用阳明经和少阳经穴位。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少阳为半表半里之属,因而针刺阳明、少阳经脉可疏通经络,改善局部的气血不通、经络壅滞。同时,针刺阳经穴位,可以扶正补虚,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表里同治。有研究表明,在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给予适当针刺治疗可促进面部血液及淋巴等循环,营养面神经,使面神经得以再生。同时,通过刺激患侧面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纤维引发收缩运动,保持肌细胞的舒缩性,改善其代谢情况和局部血供,减少细胞糖元的丧失,保持肌肉弹性,促进麻痹的面神经恢复[8-9]。
选用头面局部穴位为主,取其“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作用。攒竹为足太阳经穴,解剖位置为额肌、眼轮匝肌分布区,有面神经的颞支分布,具有祛风通络的作用。地仓为足阳明经穴,足阳明经与阳跷脉的交会穴,其深层为颊肌,布有面神经和眶下神经的分支,具有疏风舒筋的功效。阳白为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解剖位置在额肌中,浅层有眼神经的眶上神经,深层为面神经颞支,支配完成皱眉、蹙额及睁、闭眼等动作,有清头明目、祛风泄热的效果。牵正为经外奇穴,其深层有面神经颊支、下颌神经咬肌支分布,具有通经活络的功效。此四穴是治疗颊肿、口眼喎斜等症的常用穴。
根据“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原则,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如果得到有效的治疗,可减少面神经受压迫的时间,减轻面神经损伤的程度。《素问·皮部论》曰“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生皮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说明了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律,尽早实施治疗的重要性。面神经麻痹的急性期是病邪初入,病位表浅,此时进行针灸,可以疏通经络,及时引邪外出;同时能激发经气,使气血通行[10-12],筋肉得到濡润温煦,筋脉恢复收放自如;减轻神经水肿的持续加剧,有效控制症状的加重[13],从而稳定病情,减缓和遏制疾病的进展[14],达到尽快康复的目的。局部同时加用TDP照射,可促进患处血液循环,使损伤的面神经尽快恢复。
闪罐是拔罐疗法中的一种,始见于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医学认为,闪罐有温通经络、祛风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指出“罐得火气合于肉……患者自觉有一股暖气,从毛孔透入,少顷火力尽则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水气出,风寒尽出,不必服药”。可见拔罐疗法历史悠久,安全有效。而现代研究表明,闪罐有负压效应、机械性刺激和温热的作用。闪罐的反复吸拔直接作用于局部肌肉,产生负压效应,其吸着力和牵扯力可带动面部肌群运动[15],对瘫痪的肌肉进行被动的功能锻炼[16],促进肌肉的张力恢复。负压作用和机械性刺激使面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以及部分毛细血管破裂,少量的血液进入组织间隙并释放出血红蛋白,造成局部溶血现象,产生一种类组胺的物质,随体液运行至全身,刺激身体的各个器官,以利于紊乱的机体功能进行自我调节[17]。闪罐产生的温热作用使局部血管扩张,可以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增加组织的新陈代谢,调整局部的神经血供,提高神经的兴奋性,促进面神经管的水肿吸收[18],使面部肌肉筋脉得以温润濡养,继而促进面神经的功能恢复[19]。相关研究发现,闪罐能通过增加局部组织的血红蛋白含量,使其处于高供氧低消耗状态,加快组织的新陈代谢[20],既能改善局部营养代谢,又可提高神经的兴奋性,促进面神经管的水肿吸收,恢复面部神经的支配功能[21]。同时,闪罐克服了拔罐留下印痕而影响美观的缺点,易于被患者所接受。
本研究应用针刺加闪罐和TDP照射的方法治疗妊娠期面神经麻痹可以促使面部血气运行,筋脉荣润,继而充养面肌,促进面部肌肉恢复正常的活动功能。与普通针刺和TDP照射治疗比较,治疗组能明显缩短病程,而且临床治愈率高,安全有效且患者易于接受。同时,面神经麻痹的急性期进行针刺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的进展,改善面神经麻痹的症状,并可有效缩短面神经麻痹的恢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彭艳.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43例疗效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10):1211-1213.
[2] 徐琳峰,杨丹丹,姜萍,等.综合物理因子治疗妊娠期周围性面神经炎[J].浙江医学,2010,32(10):1536-1537.
[3] 贾建平.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35-337.
[4] 李学智,梁繁荣,吴曦,等.基于文献数据分析的古代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规律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9):2176-2177.
[5] 王拥军.神经病学临床评定量表[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408-409.
[6] 王铁林.针灸治疗妊娠期周围性面瘫32例[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16(2):49.
[7] 王伟丽.针灸配合闪罐治疗面瘫60例[J].吉林中医药,2001,21(3):46.
[8] 王竹梅,陈明晖.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面神经电生理变化[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5):357-358.
[9] 陈晓琴,李瑛,邙玲玲,等.循证医学与贝尔面瘫针灸临床研究中不同疗法评价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8):1877-1880.
[10] 高德强,刘立安,王蕾.近三年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12):3-5.
[11] 邢金云,任秀梅.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2):25-28.
[12] 邢丹,倪珊珊,高旭超,等.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5):289-291.
[13] 张婷,陈月桥.巨刺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30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4):102-103,135.
[14] 张加英,徐炳国,戴丽娟,等.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2):347-348.
[15] 何宇峰,许美珍.浅刺加闪罐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4):53-54.
[16] 任花,李晶.闪罐、走罐、刺络拔罐疗法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J].环球中医药,2015,8(12):1511-1512.
[17] 林利兰.针刺闪罐治疗周围性面瘫36例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12):29-30.
[18] 郭霞,赵立新.通督针刺联合闪罐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8):913-914.
[19] 高志欣.针刺联合闪罐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5,30(7):1553-1555.
[20] 张莉,唐丽婷,仝小林,等.拔罐疗法对人体局部血红蛋白的影响及分析[J].中国针灸,2001,21(10):619-621.
[21] 张国忠.用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6):53.
(本文编辑:董军杰)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 combinedwith quick cupping on acute idiopathetic facial paralysis during pregnancy
MO Aiqun, LI Guiling.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ngguan City People's Hospital in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dong, Dongguan 523000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quick cupping o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diopathetic facial paralysis during pregnancy. Methods 76 pregnant women with acute idiopathetic facial paraly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n=38) was treated by ordinary acupuncture,specific electromagnetic wave (TDP) irradiation and quick cupping. The acupoints of affected side including Cuanzhu (BL2), Yangbai (GB14), Taiyang (EX-HN5), Quanliao (SI18), Yingxiang (LI20), Qianzheng (EX-HN9), Dicang (ST4). The control group (n=38) was treated by ordinary acupuncture and TDP irradiation, and the acupoints as the same as the treatment group. A treatment course was 10 d, rest 3 to 5 d in each treatment interval. The curative effects were evaluated after treatment 3 courses.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observed after treatment 1, 2, 3 courses.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n the totaleffectiverate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100%) and control group (94.7%,P>0.05). 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course (P<0.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quick cupping is safe and effective o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diopathetic facial paralysis during pregnancy, can shorten the course of disease.
Cupping; Facial paralysis; Acupuncturetherapy
10.3969/j.issn.1002-2619.2017.06.022
莫爱群(1982—),女,主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针灸治疗周围神经病。
R745.120.5
A
1002-2619(2017)06-0892-04
2017-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