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景川
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长期躬耕于教育史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作为把教育活动史并列于教育制度史、教育思想史的最早提出者,在周洪宇教授和他带领的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活动史不断向外、向内、向中深化和完善,向外深化为教育旅行史,向内深化为教育身体史、教育情感史,向中深化为教育生活史、教育交往史。
《学术新域与范式转换——教育活动史研究引论》一书是他在教育活动史研究领域的阶段性集成之作,作为“中国教育活动史专题研究丛书”中的一本理论性著作,2011年11月由华中科技出版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凝集了著者以往有关教育活动史的研究成果,而且把这些成果进行重新整理使之成为具有完整逻辑体系和严密研究框架的独立著作,在高品质教育史学理论与方法著作亟需涌现的今日,不禁让人眼前一亮。
该书重新建构了教育史学的理论体系,寻回被“遮蔽”的教育活动史研究领域。对教育史学研究对象的探讨是教育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教育史学科自身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以往各种教育史学论著大都认为教育史学是研究教育历史及其规律的学科,研究对象就是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对历史上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活動的研究并未明确纳入到教育史学研究的对象之中,不可说不失为一大缺憾。
周洪宇教授在该书中富有洞见地认为,教育活动史是教育史学研究的另外一个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对象,开创性旗帜鲜明地指出为了突破以往“见人不见行”、“见物不见事”的教育史学,研究教育史必须要研究教育活动史,这样就把曾被“遮蔽”的教育活动史研究重新拉至学界的视野。周教授从教育活动史的性质、研究宗旨、研究重点、研究取向、史料观、方法论、叙事形式等最为基本的要素谈起,从历史和逻辑两方面科学、合理、严密、全面地论证了教育活动史作为教育史学科另一研究对象的必要性、迫切性以及合法性,构筑起教育活动史完整的理论体系。
作为一部教育史学术著作,该书跳脱出传统教育史学的话语方式和叙事方式,以新颖的视角研究了历史上的教育活动。例如,在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活动时,作者从生活史的视角开创性地详细研究了陶行知师友交往活动,把陶行知与江浙教育前辈群体的交往、与哥伦比亚大学师友群体的交往以及与共产党人学生群体的交往进行了一番细致的考究,向我们展示了更为真实、更为具体的陶行知的日常交往活动,可以说从新的角度,研究了陶行知的交往群体在其人生定位、价值取向、理论创新与实践追求等方面产生的关键性影响,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不但把中国教育家的教育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而且还把外国教育家的教育活动列为研究内容,考察了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在华传播的过程和对中国教育的影响,结合大量的文献资料考证出美国教育家孟禄10余次来中国调查教育、讲学和从事文化交流活动的详细年表,以及深入研究了日本教育家牧口常三郎的坎坷人生和其创价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动因。周教授从中外两个方面展示出教育活动史研究的具体案例,以广阔的学术视野树立了教育活动史研究的典范。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教育活动史作为教育史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彰显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势必在将来的学术研究中大放光彩。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