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祝山+朱邦胜
钟祥市改变传统的教师研训模式,通过“一对一”跟岗和“手把手”指导,搭建了一座有着“双向车道”的“城乡金桥”,促进城乡教师共同成长,激活区域教育“一池春水”。
教师“进城上学”,“一对一”跟岗培训。市教育局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针对70%左右的义务教育教师分布在乡村中小学校、普遍年龄偏大、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与城区学校教师有一定差距的实际,完善了千名教师“一对一”跟岗培训(也称“影子培训”)方案,详细勾画了“影子学校”、指导教师、跟班教师一日工作流程。通过让参训教师与指导教师形成“如影随形”的近距离接触,深刻领悟名师教学理念和基地学校的办学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提升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確定郢中城区5所初中和4所小学作为“影子学校”,通过学校推荐、教师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遴选出178名指导教师。实行“影子学校”与乡镇对接,指导教师与千名乡村专任教师“一对一”跟班,全程参与“备、教、辅、导、改”,通过导师引领、跟班听课、随班授课、班级管理、集体备课、课外辅导、教研活动等形式,共同完成备课、上课、研讨、课外研修等一系列研训任务。每期培训分文、理科两组,每组跟班学习时间两周,校本实践时间一周,学以致用,相促相长。
成立三个工作指导专班,每个专班负责3所学校,全过程参与“影子学校”的跟班培训。从跟班学员的时间考勤,到具体研训活动、任务落实、笔记记载、心得体会,再到指导教师每天的计划落实情况,三位一体,互帮共促。“影子学校”点滴记录跟班学员在校期间的学习、实践和收获,给出中肯的培训结论,作为学员期末培训成效的重要依据。
严格培训结果的考核与应用,先后出台“影子学校”、指导教师、跟班学员三大考核评价细则。实行过程与终结、第三方与指导小组、个人与集体“三结合”综合评价,真实客观地出具考核结果。并将培训考核结果与教师个人评优、职务晋级考评挂钩,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提高应用的含金量。
骨干“送教下乡”,“手把手”指导学习。百名骨干“送教下乡”是市教育局精心打造的“请上来”“送下去”“双向车道”上的另一支重要驱动力量,是对千名乡村教师“进城上学”培训的补充和完善。
市教育局在郢中城区9所基地学校指导教师中推选100名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组成了“百名骨干送教团”。9所基地学校各对应2-3个乡镇,每个乡镇各对口1-3所农村学校,每期骨干教师送教时间一周。依托9所基地学校的办学特色及成果,结合各乡镇农村中小学校实际,引导农村学校对自我教科研现状进行反思,指导教学科研实践,使其获得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实际教育教学行为,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基地学校的教科研成果。
通过基地学校与乡镇结对子,组织骨干教师深入各乡村中小学校,以授课、观课、评课和教科研活动(“三课一活动”)为主线稳步推进送教活动。送教教师采取班级授课、示范课、学科教研活动等形式,开展以专题讲座、课堂教学示范、教科研活动指导、观摩教学、说课议课和交流互动等为主要内容的送教活动,现场指导乡村教师观课、议课和学科教研。
骨干教师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对教师的具体课例进行教学诊断,指导乡村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分享各自学校教科研成果,与学员进行直接交流、研讨,有效解决乡村教师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及问题,提高了乡村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专家“现场把脉”,助推研训成果转化。在全市遴选出10名教科研名家,组成“十人专家组”,深入乡村学校进行训后跟踪管理,采取问卷调查、分类座谈、查阅资料、集中评议等方式,全方位了解教师培训后的收获与运用。同时,还不定时、不打招呼地进课堂现场观摩,对比查看,精准“把脉”,评估应用实效,助推研训成果转化。
逐一列出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文化建设、课外研修、教科研活动等多项专业指标,细化得分点,以分值的形式量化“进城上学”与“送教下乡”研训成效,并将其作为下一步培训安排的重要依据。推动乡村教师主动把学习掌握的理念、经验、方法付诸于实践,再通过交流、研讨、分享、运用,将实践升华为理论,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作者单位:钟祥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 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