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渝
摘要:自新课程改革之后,我国的小学美术步入了一个新的殿堂,作为新课改过程当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星,互动教学模式的出现,不仅创造了合作交流的新颖教学模式,并且改革了原有课堂,创造出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当中,可以将知识被动灌输转换为主动学习,在学习当中,学生可以不断的将上课所学习的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识,促使学生进一步发现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欣赏水平。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互动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J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6-0086-03
美术是一门以突出学生创造力,展现其个性的一门课程,而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当中,对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十分关键的问题。在教育改革的未来蓝图当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训被放到了首位。美术互动式教学课堂通过其自身的特点,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并且不断增强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一、互动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意识与能力
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综合教学模式,老师可以通过课堂上与学生不断互动,将其和学生紧密的连接在一起,而通过不断的互动交流,学生和老师可以进一步形成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学的主体并不是老师,而是学生。学生可以通过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尽其所能的详细了解课堂的内容。而老师和学生从以前的控制关系,转变为朋友关系,在这种关系的转变上,学生们告别了以往的机械式灌输知识,不断增强其自身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可以采取师生之间的互动,或者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变成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而老师在这种互动当中主要起到引导和调整的作用。互动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能够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不断锻炼其自我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情感
在教学内容上,互动教学模式其实非常多元化,不仅能够在知识上进行交流,还能对学生的生活态度、价值观甚至是情感上进行沟通。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对于单纯的学科知识早已不感兴趣,学生们生活的环境不同,对待事物的看法也不一样,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交流讨论,激发学生内心对美的追求。教师通过互动式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及时疏导学生精神层面的问题、锻炼其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互动式教学可以使用多种教学媒介,合理的使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通过投影仪以及实物来指导学生,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再加上教室环境的合理搭配就可以体验到良好的美术环境。教师通过采用新奇、多种多样的教学工具,不仅可以提升其学习兴趣,还能增强老师的教学深度,通过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体会到乐趣。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美术课堂教学是十分灵活的,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自学的教学模式来开放自己的思维,并且不断改善、摆脱传统教学的思维束缚。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细致性的讲解,将理论知识和课堂实践进行高度融合。学生不仅可以加强其自身的学习能力,还能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上不断得到完善。互动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教师的认同,还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当中,缓解其自身的压力和情绪,不断拓展其思维广度,激发其潜能。通过互动式的教学,学生能够找到其真正喜欢的美,把老师上课所讲授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修养和品位。
三、互动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儿童心理专家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可以通过其自身交流有效的增强其学习的兴趣。老师要做到在课堂上与每位学生互助互爱,在生活上要与学生做到相互信任和帮助,从而不断完善其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可以极大的促进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和老师之间如果存在良好的交流关系,不仅能够顺利开展教学任务,还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配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对待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偏私。每一位学生都不是完美的,每一位学生都会有缺点,老师需要学会适度的忍让与体谅,对待学生的错误首先要进行理解并且着重帮助其改正,而对待学生有点要適当进行鼓励,不可过分张扬。
(二)加强交流与合作
在师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多出现在课堂上,而教师需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或者生活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解决,在课堂上主要对学习当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和解释。学生需要有价值的问题来增强其自身能力,只有让学生不断的思考问题,学生才能够激发对学习的兴趣。而老师在进行备课时,需要对问题难度进行适当的把握,避免过难或者过易的问题,这样才能良好的把控学生学习的节奏和进度。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分组,对于在课堂上不积极活跃的学生,老师需要着重关注,因为只有照顾到所有学生,老师的课堂秩序才能够和谐与平稳。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可以采用美术教材当中的《看图,说话,画画》来帮助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老师提前给出图片让学生进行讨论和绘画,通过联想,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图画,之后由老师提出一些有段配色构图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三)实际教学引导
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是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出现,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才能最大限度的彰显出学生的个性。在学生绘画静物的过程当中,例如绘画苹果,老师就可以通过苹果的构造以及生长方式等诸多方面让学生进行了解,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生活认知水平,还能够将学生代入到绘画当中去。而在老师的不断引导当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所喜欢、感兴趣的方向进行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对不同画风的作品进行解析和对比,让学生对画作色彩进行更改,了解不同颜色的表现力。
四、小学美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作为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教学目标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学模式当中其他要素的组合以及实施,并且教学目标更是教学评价所依托的基本尺度和准则。小学美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主要如下: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教学
小学美术课堂的互动教学,着重以教学交往理论和师生合作学习理论作为依据,在互动式教学中,主张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课堂的互动教学模式以其自身多元化的互动内容、多变的互动主体、多样的互动媒介和丰富的的互动形式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互动条件。如此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还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教学。
(二)促进美术综合能力发展
美术不同于语文和数学学科,其本身就是一门以实践为著称的人文学科。美术课程的互动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而且更能促进学生提升对学术的情感态度,着重其美术综合能力的发展。学生在互动教学模式下,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沟通,如何能够在优秀的美术作品当中吸取精华,提升其自身的审美素养,并且培养其情操。
(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己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小学美术课堂的互动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本体的观念来构建,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的教和学生学是教学过程当中的主要矛盾,学生互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协调师生之间的矛盾,以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自己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五、小学美术教师实施有效的互动教学模式行为的主要体现
本文通过互动符号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对小学美术课堂互动教学进行了一定阐述,基于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而言,優质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本身不仅能够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还能够使教师在专业化素养和学生本身的知识、情绪等各方面共同发展。
(一)促使教师改革教学思维
现有的教学思维已经不能维持学生的知识汲取,而小学美术课堂的互动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提醒美术教师要从传统的“讲授”转变为“接受”,不断深入和落实美术新课改的理念,着重“以学生发展为主体”。
(二)为学生提供平台,着重其自主探索
现有小学生美术课堂的互动教学模式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互动平台,学生们已经不简简单单的是像原有传统学习方式一样,而是积极的参与到互动的生活中来,自主进行探索,自主进行吸收和接受知识,在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不断交流过程当中,学生其自身的创造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自主研究能力互为渗透并且相互补充,真正的建立平等且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可以让“静止”课堂转变为“动态”课堂
小学美术课堂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摒弃了原有的“静止”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动态”的课堂,学生可以通过情景教学以及自主探究等教学模式,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动起来,力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个平等且和谐的关系。
六、小学美术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不足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区域性
从笔者的研究来看,只有很少一部分新课改下的城市中的小学采取了互动式教学模式,而对于一些落后城市和偏远农村的美术教学实力还不足以接受互动式教学模式,因此使用的区域性由此可见。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深入性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深入性依靠的是老师的教学实力,互动式教学模式需要老师进行前期的准备,如果没有合理的教学准备,在互动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如果无法很好的解决就会造成会学生的误导。
七、结语
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应该着重对学生的情操和审美进行培养,以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的首要目标。小学美术教师需要在新课改的大趋势之下,扛起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任,把小学美术课堂变成充满生命色彩的新型课堂。
参考文献:
[1]刘立谦.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学期刊,2007.
[2]韩丽春.浅谈互动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1,(22):232.
[3]黄帅奇.小学美术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教育模式,2009,(07):52.
[4]阙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引论[J].万方.2015:44
[5]周云珍.活动构建教学体系下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科教出版社.2011:125
[6]林新芳.师生互动体系-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研究报告[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