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之州,仡佬最美

2017-07-05 19:18越声
小演奏家 2017年3期
关键词:仡佬族傩戏

越声

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遵义,以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最为集中。遵义是上海的对口支援城市,我和上海音乐学院安师实验中学纪筱华校长就此策划师生到遵义,开启一场仡佬族采风之旅。

世界上最古老的仡佬族村寨

龙潭村地处遵义市务川县大坪镇乌江支流洪渡河畔,距县城八公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仡佬古寨,也是我国仡佬族文化保存较好的村寨,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龙潭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寨前一方水塘四季不干,荷香满塘,龙潭村由此得名。寨内石板铺路,石巷相连,幽深古朴,景色迷人,道路、建筑、垣墙相互连通,村寨军事防御体系遗留至今。村寨布局富有特色,建筑风格独特,集历史遗存和自然山水为一体,文化景观品位较高,在仡佬族村寨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龙潭村的建筑保存十分完好,房屋建筑大多为木构建和木装修,建成年代在明清至民国年间,以三合头、石院墙、石寨墙、大朝门、小朝门、镂空雕刻、瓦堆屋脊为主要建筑特色,充分体现出仡佬族传统农耕文化的生活智慧和美好向往。木质门窗上饰以龙、凤、麒麟、桃、石榴、花草、万字格等吉祥图案,手法多采用镂空雕刻,其构图精美、想象奇特、雕工细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所遗“猫眼”独具匠心,兼具装饰和实用的功能,充分体现出仡佬族人高度的创造性。院落多由石院墙、院门、房屋建筑构成,布局合理紧凑。寨内众多遗址故居清晰地展现着这个村寨的古老之美,其民间文艺狮子灯、花灯、龙灯、乐器、民歌等各具特色,引人入胜。

由于受地理环境和其他民族的影响,各地仡佬族民居差异很大。仡佬族多数住在山区,过去有民谚:“高山苗,水侗家,仡佬住在岩旮旯。”仡佬族人因地制宜,以石建房,石头奠基,石块砌石板盖顶,但内部是木结构吊脚楼。居住在贵州遵义、仁怀、道真、务川一带的仡佬族自然条件稍好,房屋后竹木葱茏,屋面覆盖小表瓦,四壁皆装木板壁,若是土坯墙、夯土墙或者篾条墙、篱笆墙,则刷白灰,清爽明快。

龙潭村古名“火炭垭”,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有人聚居于此开采朱砂,千年积淀造就了仡佬族独具特色的丹砂文化,龙潭也因此成为我国丹砂文化的中心。在古寨的东面有汉唐采砂遗址,北面有大型汉墓群,西面有明代瓮溪桥。在这里,你看不见水泥砖瓦,看不到高楼大厦,看不到喧嚣的人群,看到的只有木头建筑物,屋顶由泥瓦盖成,小雨天能听到屋顶滴滴答答的雨声。

龙潭村分前寨、中寨、后寨,人们都说:“前寨出名人,中寨出富人,后寨出美人。”所谓“前寨出名人”指的是明代的神佑,曾任明正统九年官居四川监察御史,他拯救君、亲、师的三个事迹在这里被广为流传,后人称颂其“扼虎吭而夺天亲兮,挫狼狠而保帝驾兮,舒龙颜而解师危兮”。而中寨的富人便是因经营丹砂而富有的仡佬人,后寨的美人不用我描述,走进后寨你便能亲眼目睹。

寨内申祐祠彰显了仡佬族人忠孝义的人生追求,体现了仡佬族人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传承和弘扬,茶驿站、丹砂古道的历史遗留见证了仡佬族人开放的情怀和先进的商品经济意识,九天水榭聚合了仡佬族人六和天地、自然和谐的人生哲学,九天迴廊彰显了仡佬族人对文化、历史的敬畏。

龙潭村民族民间文化多姿多彩,主要有祈福纳祥的傩戏、黔北民间杂技奇葩高台舞狮、演奏独特的吹打、迎接祝福的打篾鸡蛋、接风洗尘的三幺台饮食文化、古规古矩的仡佬族婚嫁等。每年清明的祭天朝祖大典是寨子里最隆重的活动,这一天全国各地的仡佬族同胞都会齐聚于此,他们吹起长长的牛角,跳起欢快的舞蹈,以最虔诚的心向祖先敬献,感恩上苍的恩赐,缅怀祖先的功绩。仡佬人相信,根在树的生命就在,而这里就是他们的根。

仡佬故土,傩戏王国

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简称道真县, 因汉代学者尹道真而得名,位于贵州省最北部,现有仡佬族十七万人、苗族九万多人,素有“黔蜀门屏”、“银杉之乡”、“仡佬故土”、“傩戏王国”之称。

东汉时期,在牂牁郡毋敛有一个名为尹珍(字道真)的人,在南朝宋时范晔著的《后汉书·西南夷传》中记载,尹珍不堪故里礼殊荒凉,跋涉千里,拜著名儒学大师、经学家许慎为师,研习五经文字,学成返乡后建草堂三楹,开馆教学,西南地区自此有了学校教育。尹珍在桑梓办学授徒,尽心竭力,死而后已,其伟业受后世敬仰,明代贵阳三个书院设尹珍专祠,清代遵义府学教授莫与俦创立汉三贤祠,专设尹珍祠,贵阳扶风山王阳明祠内附设尹道真祠,铜仁、印江等县的书院中均设有尹公祠。民国期间,经政府批准,将贵州省正安县划出一部分另置新县,命名道真县。尹珍文化为贵州文化之发端,尹珍精神是贵州学人之楷模。

道真县是仡佬族的故土,其傩戏历史悠久,被学术界、艺术界誉为“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傩技煞铧、上刀梯堪称一绝,被誉为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仡佬族三幺台、哭嫁歌、打篾鸡蛋、高台舞狮、傩戏已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道真仡佬族傩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罗来江,一个仡佬族音乐绕不开的名字

遵义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任刘云松教授在采風之际推荐我认识一位从务川仡佬山寨走出来的民族音乐拓荒者罗来江,并告诉我:“谈仡佬族音乐,罗来江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罗来江出生在务川一个普通的仡佬族家庭,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教书育人,先后担任过中小学教师和副校长、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等职务。在当地,人们亲切地称他“罗老师”。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罗来江就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挖掘和保护务川民族民间音乐。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了一项极富前瞻性的民族文化抢救工程,要求各地收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一个敏感的文化人,罗来江很快就意识到这是一项功在当代、泽被子孙的文化大工程,遂全力投入到此项工作中。他那时还在学校教书,为了详实全面地记录整理务川民间音乐和地方傩戏等民族文化遗产,历时十年,足迹几乎遍及务川的山山水水,他按照民间音乐、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民间戏曲四个专题,组织并参与收集了一百多万字极为珍贵的原始资料,为此荣获省文化厅颁发的科研成果三等奖。时年七十多岁的务川仡佬族“民歌大王”文国朝演唱的数十首原生态民歌就是这次抢救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收获之一,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史料已被大量收入《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全国民歌集成》《贵州省民歌集成》《贵州花灯音乐》《中国戏剧发展史》等。

罗来江的父亲是一位终身酷爱民间艺术、能唱很多仡佬族民歌的民间艺人,作为仡佬族子孙,罗来江从小谙熟务川的一些原生态山歌民谣,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很深的感悟和认识。他很清楚,要让世人真正了解务川仡佬族和务川仡佬族的民间艺术,仅仅停留在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还远远不够。为此,他根据已掌握的民族文艺素材,结合自己对务川仡佬族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先后创作了《淘盆打挂子舞》《高架斗篷情》等一批音乐舞蹈作品,谱写了极富民族风情的优美旋律。

当年,《淘盆打挂子舞》等舞蹈作品不但在省城贵阳引起轰动,还在昆明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上广受赞誉,先后被上海科教电影厂和四川峨影厂拍成电影编入《多彩的贵州》和《贵州歌舞》向中外推介。《高架斗篷情》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文艺》栏目多次播出,享誉全国。

极具民族特色的务川仡佬族傩戏是一种原始古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在罗来江的家乡泰坪一带,傩戏历来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地方戏。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和老一代民间艺人的逐渐辞世,年轻人艺术欣赏趣味慢慢改变,傩戏已开始呈现出势微之象。为了抢救和整理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罗来江组织举办了务川自治县泥高、青坪、镇江三乡民族民间文艺汇演,省地专家冒着严寒亲临现场观看了三天,大为赞赏,尤其是傩戏《骑龙下海》更是倍受赞赏。消息传到北京,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为此还专程安排李愚导演率队前来务川,拍摄了《骑龙下海》的电视专题片,并收入《中国戏剧发展史》,向世界推介。

作为仡佬族子孙,罗来江渴望用艺术的形式再现本民族的历史和生活。我请他为学生讲一讲仡佬族音乐,他二话不说,拿上资料就到学生群里讲解,而且坚决不收任何费用,他告诉我:“你们大老远地从上海来听仡佬族音乐,我要感谢你们啊!”

与音乐共生的历史传承

穿越千山万壑的洪渡河一路蜿蜒向东,湍湍流淌的河水与沿岸的景物构成了一幅独特的风景画。世代居住在河流两岸的仡佬族人说,他们民族同样奔流不息的音乐才是真正把仡佬族历史描绘得无比生动的独特风景。

很多史书不仅记述了仡佬族辉煌的农耕文化、冶炼文化、宗教文化,还记述了他们灿烂的音乐艺术文化。总之,无论是仡佬族的先民濮人,还是后来的僚人、仡僚,都有好歌而耕的民族特征,都是能歌善舞的好手。

仡佬族民间流传着许多诗歌、故事和谚语,民歌有山歌、儿歌、酒歌、孝歌四类,曲调不同,各有特色;诗歌多为小调,三言、五言、七言不拘,但大都是七言体裁,也有用仡佬语歌唱的长短句形式,音韵铿锵,自成一格。仡佬族的民间故事有歌颂劳动人民聪明善良和勤劳勇敢的,也有揭露反动统治阶级残暴和贪婪的。仡佬族的音乐舞蹈朴素优美,乐器有二胡、横箫、唢呐、锣、鼓等,遵义、仁怀一带流行跳踩堂舞和芦笙舞,打花龙、打篾鸡蛋也是仡佬族人民喜爱的娱乐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务川仡佬族花灯与众不同,人们称花灯为“唱灯”或“跳灯”,有唱有跳,有道白,有滚灯。滚灯像杂耍一样,滚灯者头上顶一碗米,米上插一根点燃的红烛,在地上滚来滚去,碗不掉、米不撒、燈不熄,据说滚灯可以驱邪。仡佬族人的花灯没有伴奏乐器,只有锣钹,鼓也很少用。仡佬族人唱灯一般在春节期间的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共用十天时间专唱专跳。一男演员演唐二,另一男演员男扮女装演幺妹,唱灯时间没有限制,唱词可以随编随唱,曲调无高低之分。

务川仡佬族的民间歌谣和其他少数民族歌谣一样,尽管历来未得到重视,但其独特的艺术内涵和艺术形式因其顽强的生命力而得以传承下来。“你有山歌唱山歌,我无山歌就打呵嗬。你一首山歌上了坳,我两个呵嗬翻过坡。”正是这些流传至今的民间歌谣唱活了仡佬族独具风情的生活情趣,也构建着生死不渝的爱情主题。“哥的山歌唱得好,妹拿方帕来包到。阳沟后头打开看,飞的飞来跑的跑。妹的山歌唱得乖,方帕包来要哥猜。十字街头打开看,刚刚发芽正好栽。一把锄头两斤半,手杵锄头望团转。一锄挖倒连二杆(小腿骨),告奶奶告奶奶(拟声词,形容狗叫),惊叫唤。”这首打闹歌不仅把整个劳动场面活灵活现地显现出来,还挖苦了在锄草中偷懒的做工者。

仡佬族的古代乐器主要是铜鼓,它既是礼器又是乐器,曾非常流行,后因社会剧烈动荡变迁,铜鼓日渐失传,仅有一些有关铜鼓的残俗及传说留存民间。如清末民国初,安顺县湾子寨的老人在弥留之际,家人要将老人扶坐在铜鼓上待落气后方行沐浴;平坝大狗场在老人咽气时,除扶其坐在铜鼓上,还要用两面铜鼓垫脚。

仡佬族最为独特的乐器是呜哇,它是用二尺长的泡木捅去木芯为筒,筒腰凿出两孔,筒的上端插一竹哨做成。吹奏时口含哨、指按孔,发出“呜哇呜哇”的声音。呜哇只能在秋收结束至正月十五期间吹奏,春耕起便收藏不用。此外,仡佬族还喜欢二胡、箫、锣、笛、芦笙和唢呐等乐器。

近年来,仡佬族与汉族音乐工作者共同发掘和整理出仡佬族民歌《八月十五走坡来》《我家住在龙潭边》等歌曲,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歌曲。

特色美食

仡佬族人生活的地区大多数在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那里地形复杂,气候潮湿。仡佬族人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山地种植玉米,平地种植水稻,因此这两种作物也是仡佬族人最主要的粮食。他们在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多食两餐,正餐之外尚有过早、歇闹(歇劳)、宵夜等习俗。仡佬族人嗜吃酸和辣的食品,有“三天不吃酸,人要打蹿蹿”之说。为了祛湿取暖,仡佬族人每餐都少不了一锅辣椒汤,这里的辣椒有多种吃法,如辣椒粥、霉豆腐辣椒、豆辣椒等,不过最受他们喜爱的是由骨粉与辣椒加工腌制而成的辣椒骨。

仡佬族的特色饮食主要有以下几种:

糍粑:常作祖宗神灵供品,为待客和节日食品。糯米糍粑是仡佬族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食品,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用一升或几升糯米打成一个大的糍粑,放在簸箕或方木盘内供奉祖先,三天之后才可食用。黔西的仡佬族还用豆豉叶(扁竹叶)插在糍粑上,以表示祖先开荒辟草时插草为标,广西的仡佬族有在除夕的供品中加粽粑和红薯之习。在端阳节、重阳节及其他节日时,仡佬族在宴请宾客时均要做糍粑。

玉米干饭:仡佬族人习惯把玉米粉放在蒸笼里蒸熟,这种食物叫“玉米干饭”,是仡佬族人一年四季餐桌上的主食。如果在节日里或是有远客临门,他们就在玉米面里加上相等的白米蒸熟,称为“混合饭”。

油茶:一些地区的仡佬族人喜欢吃油茶,制法是用猪油放于铁锅内加热,拌以蛋、肉,再掺水,放入盐、糖熬制,然后配以苞谷花、米花、酥食、麻饼、花生、糯米粑,作为饮料待客。

百合肉丝:百合肉丝是当地味道别具一格的名菜,其中的务川百合粉加工精细,粉质松散,光滑细腻,清香可口。

务川牛肉干:具有民族风味,色棕红,味鲜美。

道真旧城灰豆腐果:将磨制成的豆腐切成小块,形状正方、长条、三角、菱形不等,用草木灰沤制三到四个小时,再放入桐壳灰或草木灰加适量白碱于锅中炒制,炒好后筛去灰,即为豆腐果。其质地绵酥,鲜香可口,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不含胆固醇,是老少皆宜的营养食品,更是宴席中的一道佳肴。

猜你喜欢
仡佬族傩戏
The Changing Face of YinggeDance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
杨云霞:傩戏面具雕刻师
如何把拉班舞谱运用到黔北仡佬族傩戏中
传统回归之仡佬族“哭姊妹”婚俗研究
少数民族音乐
贵州省仡佬族音乐及音乐结构旋律浅议
仡佬族医药与水族医药对外来药物运用的比较分析
黔北民俗文化管窥
毛南族的双重女性意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