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君
仡佬(gē l ǎo)族,大部分人居住在我国贵州地区,人口不多,在2000年人口普查时,才5万人左右。大家听说过“夜郎自大”这个成语故事吧?仡佬族在古代曾经就是夜郎国人口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呢。
仡佬族的起源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文字,他们的历史都是口口相传留下来的。仡佬族一直信奉鬼神传说。很早之前,村寨里有一棵参天大树—仡佬树。他们便视这棵树为神树,不仅称自己为仡佬族,而且将住的地方叫作仡佬树寨。每到节日里,仡佬族人一定要来到仡佬树下,将香烛、纸钱、鞭炮、糍粑、酒菜等佳肴供奉在树下,以祈求明年的顺调雨顺、顺利平安。如果村子里有人生病,他们的家人也会找来巫师,来到仡佬树下为病人驱邪除灾。
文家坝的竹子
文家坝村是仡佬族的发源地。村子里,既有高大的仡佬树群,还有围村而建的苦竹林和斑竹坝。据传,仡佬族的祖先夜郎王出生时遭到家人嫌弃,被装在竹筒里顺河而下,飘到竹林深处的一个洗衣的女子身边。她听到孩子的哭声,将竹筒捡起来,将里面的孩子带回来,抚养长大。后来他还被称作竹王。按仡佬族的话说,夜郎王命苦,所以在他被捡到的地方种满了苦竹,命名为苦竹林。同时,为了纪念夜郎王的功绩,在苦竹林的对面,种上斑竹,象征他日后斑斓的人生。因此,仡佬族也将竹子作为一种吉祥物,家家户户门口都种着竹子。
仡佬族的服饰
仡佬族人特别擅长纺织、刺绣、蜡染,曾经还根据居住地的不同,会穿染着不同颜色的衣服。于是,就有了“青仡佬”“红仡佬”“花仡佬”之分。最特别的是,以前的仡佬族不仅女子穿裙子,而且男子也会穿长筒裙。他们都喜欢用长帕子包头。随着时代的更替,爱美的仡佬族姑娘们会戴一端绣有红、黄、綠、紫等彩色花边的黑色头巾。仡佬族的男子们也从长辫子,到光头,到现在包头,也是一直在变化,颇有些时尚呢。
丰富的节日文化
仡佬族有多种多样的节日,除了大家熟知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他们还有很多特别的节日。比如,仡佬节、吃新节、吃虫节、敬雀节、祭山节……是不是很有趣呢?其实,这些节日都和仡佬族热爱大自然有关呢。
仡佬节,是仡佬族除春节外,另一个最重要的节日。每当农历三月初三,仡佬族会同过春节一样,准备美味佳肴。特别的是,仡佬族会在这一天“喂树”,“喂”的就是仡佬族的神树—仡佬树。当天,村寨里的人们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带着红纸、鞭炮,亲朋好友相约一起祭拜神树。
所谓的“喂树”就是一人先抹些祭品在刀口上,再拿着刀在树皮上砍3个口子,然后用红纸把刀口封住,最后给树除草培土。整个过程还需要念祝福语。比如对果树,要说:“喂你饭,结串串;喂你肉,结坨坨…… ”祈祷来年果实累累。
吃虫节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这一天,每家每户饭桌上都会有几盘别样风味菜—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泥鳅等。是不是感觉有点不舒服呢?不过这是仡佬族的风俗,将害虫吃掉后,寓意着新的一年会获得大丰收。
能歌善舞的仡佬族
作为一个有信仰的民族,仡佬族的歌舞都带有一定的功能作用。他们有具有杂技效果的高台舞狮、为老人祈福的牛筋舞,还有丧葬仪式上的踩堂舞……
牛筋舞,一般在家里老人大病初愈后跳的舞。主跳者是老人的大女婿或大侄女婿,陪跳者是女性亲属,众亲友伴奏。主跳者背一个竹编蒸笼,笼中放只空碗,手里拿着一条30多公分长的熟牛筋。陪跳者手拿一根筷子,设法敲响笼中的碗,敲响一次,主跳者喝一杯酒,陪跳者的筷子若被牛筋挡住落地,陪跳者也要被罚饮酒一杯。跳完后,主跳者将数斤鲜牛肉和牛筋献给老人,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犹如牛筋一样坚韧有力。看来,当仡佬族的女婿还得会喝酒呢。
踩堂舞,是在家里老人过世后的丧葬仪式上跳的舞。踩堂舞的主跳者必须是男人,4人为一组,一人吹芦笙,一人打钱杆(由金竹做成,头尾打36孔,系72枚铜钱的道具),一人摇铃、一人舞刀,边舞边唱歌。踩堂舞的队形变化很多,舞蹈的观赏性很高。
仡山筒
每当仡佬族有喜事,或者要欢迎重要的客人时,仡佬族会敲响仡山筒。欢乐的竹声,伴着有节奏的脚步,场面热闹极了。制作仡山筒时,要选竹林里最大的竹子,将竹身挖空,既可以用来装桐油,还能用它来吓跑野兽,可谓是一筒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