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伟
摘要: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要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如何让学困生在课堂上也得到应有的发展是困扰小学语文教学已久的一个难点。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特征出发,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规律,采取为学困生制定学习目标要“适应”、在重难点学习时阶梯搭建要“适时”、课上个别辅导要“适意”、课后练习布置要“适用”四种应对策略,定会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学困生;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3-0024-04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要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在一个班上,一般而言,教师不可避免将要面对一些学习基础弱一点、学习能力差一点、学习态度消极一点的学生,这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学困生”。面对学困生,教师除了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阶段要想方设法关注学困生,更重要的,教师必须要在传播和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做到对学困生的有效关注。那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如何才能让班上的弱势群体——“学困生”也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钟的课堂中既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能有所发展、有所收获呢?笔者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总结归纳出促进学困生发展的四条应对策略,即在教学实践中为学困生的学习目标地制定要“适应”、在重难点学习时阶梯搭建要“适时”、课上个别辅导要“适意”、课后练习布置要“适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学习目标要“适应”——一切从实际出发
何谓适应性目标?适应性目标既不是学生现有的水平,也不是教师想要学生达到的水平,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现有实际状况出发,为学生“量身打造”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在一个班上,对于能力强者教师可为他们量身定制层次较高的学习目标,对于能力弱者如学困生,教师就要为他们制定在达到该年段最低目标的基础上层次较低的学习目标,让他们“跳一跳摘苹果。”
如在教学朱自清的《匆匆》时,笔者为学困生制定的适应性学习目标为:
1.能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大致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把看不见的时间用看得见的事物進行细致描写的方法,并仿写一段话(仿写一两句话)。
2.感悟时光匆匆,懂得珍惜时间,创编珍惜时间的格言(记忆并背诵一两句有关时间的格言)。
3.背诵全文,在课堂上能背诵重点段第3段或第4段(能背诵重点段中自己喜欢的一两句或几句)。
上述目标是建立在教师对学困生的广泛而深刻了解的基础上的。笔者把仿写一段话降为仿写一两句话;把创编珍惜时间的格言降为记忆并背诵一两句有关时间的格言;而重点段落的背诵对于学困生难度实在太大,所以降为选择背诵重点段中自己喜欢的一两句或几句,这些是可行可实现的学习目标,在课堂上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如此,教学目标根据学困生的实际出发,不拔高,不为难,学困生跳一跳,能摘到苹果,既完成了最低的教学目标,掌握了课标要求中应该掌握的知识,又增强了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乐趣,何乐而不为呢?
二、阶梯搭建要“适时”——该出手时就出手
全国特级教师吉春亚提出:将确定的教学目标落实在每个学生身上,使学生真正的学有所获,在备课过程中还要精心预设,考虑如何通过一个个台阶,帮助学生达成该课或说得好,或写得精,或背得熟,或读得美的学习目标。面对课堂,尽管学生学习的内容相同,但学困生在课堂的学习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特别是在重难点的学习时。此时,如果教师“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学困生很有可能就“有死无生”了。而如果教师此时能及时“出手”,急学困生之所急,忧学困生之所忧,适时为他们搭建阶梯,让学困生“通过一个个台阶”,一步步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岂不是“春色满园”?
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作者通过外貌、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笔者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观看插图,仔细观察画中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想想他们可能在说什么呢?练习一出示,笔者就注意到班上几个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已经是茫然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开口”。对此我早有所准备,此时,我及时出示了为他们搭建的阶梯:
1.观看插图,注意观察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你觉得他们在赞叹什么,议论什么?(请一个语文基础中等的学生说,师生共评。)
2.出示看图说话“小助手”,同桌互相练习说。
一群孩子高兴地拍手叫道:“___”
一位老人称赞说“___”
一位大姐姐赞叹道“___”
3.指名说,学生评。
在此环节设计中,为了帮助学困生说话,教师首先请一个语文基础中等的学生说,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在此不但起到了评价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全班同学特别是学困生起到了示范指导作用,我请中等生说的“妙用”就凸显出来了:中等生相比优等生,与学困生学习水平、学习能力更为接近,他们对于学困生而言更具备借鉴、模仿和学习的价值。此处,中等生的榜样作用可谓是为学困生搭建的“第一层阶梯”。之后我再出示看图说话“小助手”,为学困生指明了说话的范式,这是搭建的“第二层阶梯”。随后的同桌互相练习又给了学困生直接学习的榜样和练习、纠正、提高的机会,这是搭建的“第三层阶梯”。最后的指名说学困生早已是成竹在胸、跃跃欲试了,教学的重难点就在这层层阶梯之中轻易化解了。
同样,在《鱼游到了纸上》一文的教学中,课后有个思考题:“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对于学困生而言,他们可能已经有模糊的感知,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针对这种情况,我适时出手搭建了这样一个阶梯: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小助手”——关联词,你能选用一个关联词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吗?endprint
2.课件出示:“因为……所以……”“如果……就……”
关联词的提示效果解了学生的燃眉之急,为学困生搭建了表达的台阶,他们运用老师出示的关联词连起来试说了之后,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此种语言表达方式,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突破了教学的一个难点,有效地达成了既定教学目标。
可见,教师在课堂上特别是在讲到重点、难点、关键部分时,对学困生可能遇到的困难要有充分的估计和精心的预设,要“该出手时就出手”,适时为他们搭建学习的阶梯,让他们能够一步一步的上来,逐渐向班上的中等水平靠拢。
三、个别辅导要“适意”——投人心之所好
为了完成教材既定的教学目标,保证优生和中等生的发展,教学设计在某些环节不可避免会让学困生学起来有点困难。怎么办呢?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自学和小组讨论时,“投其所好”地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使他们放下心理负担,勇于、乐于面对和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在默读课文进行自学时,教师不能只是毫无目的的在课堂上巡视,而要有意识的走到学困生的旁边进行询问和指导。如笔者在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时,安排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小林海音看骆驼咀嚼有趣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把相关的句子找出来,并在句子旁做批注。此时,根据笔者对班上学困生的了解,判定这个问题对于学困生晓萍、富文、曦淋而言是很难独立完成的,所以特意走到他们旁边指引他们抓住“看”这个词找到句子,抓住句中的关键词三个“那样”和“呆”来理解有趣,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感受写在句子旁边,帮助他们完成这一學习任务。
另外在课堂上的一些重难点教学时开展的小组讨论环节,这项学习任务因为具有一定难度,总是会让学困生感到更加为难,甚至不知如何下手,此时教师就可利用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参与其中,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当他们的参谋,为他们“出谋划策”,帮助他们参与到小组讨论的学习中去。
如果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总是对他“不离不弃”“出谋划策”,这样学困生学习起来也能同成绩优秀的同学一样“如鱼得水”,心情舒畅,信心倍增。
四、练习制定要“适用”——天生我才必有用
量体裁衣,练习设计亦是如此。练习包括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在给学生布置练习时,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制定适应他们发展目标的练习。如在教学《触摸春天》后,我布置的作业是:
作业超市:
☆☆☆: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阅读海伦·凯勒的故事。
☆☆☆☆☆:写一写自己读后的感受。
在可能的情况下,根据班级学生实际状况设计练习的梯度,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教师巧妙地为学困生设立了最低学习任务,无论他选择哪一项练习,都将达到预设的最低教学目的。同时,同一练习内容,教师也可在要求上、数量上对学困生适当降低要求,尽量使学困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交给他们的学习任务,如果超额完成了,教师可对其进行额外的奖励,激励学困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师还可利用课本资源,布置适合学困生发展目标的多样性作业。如学习了《詹天佑》一课,可布置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画出詹天佑设计的开凿隧道的图示,并能用简单的文字加以说明;学了“走进童话王国”单元后,帮学困生们编排、表演课本剧,让全班学生评选出“最佳演员”。在这样的作业中,每个学困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实践证明,多层次的、多样性的作业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每个学困生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极大地调动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困生多种能力的发展。 要想在教学设计上实现对学困生的有效乃至高效教学,除了以上措施,教师还要尽可能多得掌握有关学困生的资料,除了对学困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仔细观察外,对他们的家庭背景、交友情况、身体状况、心理状态、性格特征、个性差异等等都要尽可能地多了解。只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他们,才能为制定更有效的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做到对症下药,事半功倍。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改变学困生的学习面貌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只要我们不断努力,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培养他们,相信他们终能“破茧成蝶”!endprint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