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颖
人的活动积极性最根本源泉是需要,而兴趣又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满足学生情感需要是让课堂活起来的核心。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学生就能“亲其师”而“信其道”,就能自觉地、主动地参与研和学。如何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我有如下一些做法和體会:
一、满足学生对成功的需求
成功感永远是激励学生进取的动力,只有使学生从学习实践中体会到自己有学习能力,才会有充分的学习信心。例如:对每个知识章节的练习设计,我都十分注意知识坡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根据学生起点,从最容易的问题入手,让学生稍微动点脑筋之后,就体验到学会知识的乐趣,体验到战胜困难的乐趣、体验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在学生“成功”过后,再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逐渐进入学习难点,获得较高层次学习的成功。
对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作业,我坚持面批。最初一段时间,发现错误不马上否定,给其改错的机会,全对了给满分。这样后进生也能和其他程度的学生同样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当后进生有明显的进步时,再适当提高要求。
二、满足学生对信任的需求
情感是双通道的。老师心中有学生,在学生心中就有老师。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神态传递给学生亲切、关怀、鼓励、信任和尊重的感情信息。每节课开始,我都以饱满的精神,全神贯注的姿态,面带真诚的微笑,以信任的目光注视着站立的同学们,以亲切的语调向同学们问好。同学们坐下后,我常以表扬学生中良好的课堂行为,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老师这边来。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时,我即给予肯定、鼓励,对学生道一声:“对”;“真好”;“了不起”;或竖一竖大拇指。即使学生在学习上出现差错和困难,我也不妄加批评和指责,而是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或传递一个亲切的微笑,表达老师对学生关切的爱抚。同时尽量找出他的长处,及时给予肯定:或学习态度主动积极,或书写端正规范,或这次学习表现比以前有明显进步等等,以增强其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自信。在学生独立纠错不成功时,我总是给予引导和点拨,启发其思考,助学生成功,收到“情之所至,金石为开”的效果。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智能上的启迪,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教师既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老师的爱戴和信任。
三、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儿童都有朴素的求知欲,这是学习的原动力。教师的责任在于如何去爱护培植这种初步的自然的求知欲,使其升华为有意识的学习动机和习惯。我的基本做法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起来,尽量调动各种感官:用耳辨听,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脑思考,用口叙述,参与认识的全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作为同一战壕的战友协同“作战”,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去探讨知识变化发展的全过程,满足各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追求,使学生的思维、智力与认知同步发展,达到教师积极“引”,学生主动“探”,“引导者”(老师)与“学习者”(学生)的最佳结合。例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章节,是学生的空间观念由“二级”上升到“三级”的一个转折点。在教学新知前,我和同学们一起把课本附页1和附页2的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剪下来,粘贴成长方体、正方体,使学生通过亲手操作感知从面到体的变化。同时感知到面不占有空间,而体占有空间。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学生用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得到它的表面平面图形,再围成长方形和正方体。这样展开、围起,反复几次,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不仅能正确理解,而且会进行计算。在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做的正方体,拼、摆成长、宽、层数不同的长方体,这样拼拼、摆摆,学生就很轻松地理解了: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使本来很抽象,很费解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当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探索,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后,我又抓住时机给学生出了一个难题:“一个长6厘米,宽和高都是2厘米的长方体,分割成3个正方体,能分吗?怎样分?分成3个正方体后,表面积和体积与原来的长方体比有没有变化?是怎样变化的?”及时把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到一个新的高度。
学生的情感需要是多方面的,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更要善于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观察他们的喜怒哀乐,给予正当的满足和疏导,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把情感转化为兴趣,迁移为动机,质变为动力。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