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彩娟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社会。科技的发达、物质的丰富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却又使人们走入了另一个怪圈。青少年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对生命的无畏、对生存的无能和对生活的无趣等特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有意回避生命的沉重。这种生命状态犹如泡沫一般轻飘,一时间可以在阳光下呈现五彩缤纷,但转瞬就在阳光中破裂消散,不会留下任何生命印迹。如何在初中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使个体生命最大程度地成就自我,这应该是当前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迫切问题。
一、实施生命教育的迫切性
近年来,青少年的自杀率有升高的趋势,校园暴力现象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统计数据和事实表明,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不容乐观,初中学生轻视生命、伤害生命及浪费生命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这不仅涉及学生个体、家庭和社会等因素,也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既反映了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问题,也提醒我们在初中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迫切。因此,生命教育是学校所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之一。
二、实施生命教育的针对性
基于统计数据的分析,笔者发现,诱发中小学生自杀、校園暴力的原因是多样的,主要包括:过重的学业压力,较差的师生关系,家庭教育问题以及早恋的情感纠葛等。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指出,13岁到18岁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言行举止趋同于成人,喜欢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别人认同。当他们内心累积的困惑或愤怒无法释放时,在感情的冲动下,就可能会通过暴力达到目的。这就要求生命教育无论从对象还是内容、方法上都要有针对性。
教育对象的针对性。在对全体学生进行普遍教育的基础上,要特别关注那些易冲动、易产生暴力与攻击行为的少数“问题孩子”及受欺侮者。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情绪表现,及时发现学生的消极情绪和受拒斥现象,要积极寻找原因,而不应让受欺侮者忽略、忍耐或者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
内容的针对性。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是生命适应能力的重要体现,缺乏正确的社会交往能力的人,容易造成与同龄群体的隔离而产生社会交往能力障碍,严重时可能导致情绪失控而引发暴力与攻击。因此,教师应该着力培养中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驾驭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帮助学生适应与处理人生重要的关系。
方法的针对性。针对校园暴力的生命教育方法有不少,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以下方法行之有效:一是学校可以将符合生命关怀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概括成规章,要以规章的形式表明教师在解决暴力问题时应该采取何种恰当的反应。二是针对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教师应掌握一些辅导策略:一是了解学生在何种情境下最可能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何避免此种情境出现;尽可能强化他们的非攻击性行为,以培养积极的行为,抵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二是避免惩罚性行为,以爱的情感冲淡他们对他人的紧张、敌对情绪等等。三是通过建立同伴关系调节团体,帮助受害者。四是强化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教育学生识别暴力的危险信号,可向学生介绍一些反校园暴力的成功案例,使学生明白在受到暴力侵害时,哪些反应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我维权意识。
三、实现生命教育的有效渗透
鉴于目前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现实情况和生命教育的特点,笔者不赞成将生命教育列为专门的课程,而主张通过教学渗透和适时的专题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进行生命教育。这种渗透与融入不仅包括融入课程之中,也包括融入教育教学和生活之中;不仅以内容的方式融入,也包括在方式方法上体现生命关怀。例如,在上主题班会课: “为中考加油”这节课时, 我通过 “生命的价值——是金子总会发光”这个活动,告诉学生他们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价值,绝不能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放弃,要坚信自己是有价值的,勇敢地面对挫折,为实现自己的中考目标而全力以赴,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充分发挥各学科课程的功能来挖掘生命教育的内涵,并有机渗透在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突出重点,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坚持以实践体验为主,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活动。
责任编辑黄日暖
见习编辑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