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婷
情感是人类的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内心体验。情感教育是情、感、教、育的结合、融合与渗透,情感的交流只能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没有了情感的语文课,对老师来讲,只能是冷冰冰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来说,只能是艰涩无味的符号的记忆。所以,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还语文以本来面目:教师用情感的火花点亮课堂,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情感的通融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领略语文的真谛,掌握语文的真魂。以下以《鸟的天堂》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情感,在情境中体验
学习《鸟的天堂》一课时,为了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体会榕树的特点,我设置了以下情境:播放榕树的录像片断,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我对榕树进行形象的语言描述,使学生进入欣赏的忘我情境中,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让学生在体验中陶冶情感。学生不由自主地说:“这棵榕树真大啊!”“这棵榕树是如此的茂盛!”“树叶绿得耀眼,绿得发亮。”……从学生的感叹中可以看出,情境的创设,加强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感悟,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榕树“大”“茂盛”的特点。这样,情境创设得巧,情感激发得浓,情与境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从而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情感,在朗读中感悟
《鸟的天堂》是一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的美文,如何使学生与作者的感受产生共鸣呢?我采取情感朗读法,指导学生通过默读、分组读、师生读、合作读、齐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课文的内容,品味文章的美。如,为了让学生对大榕树的特点能够有更深刻的印象,我设计了师生接读的形式让学生再一次回顾书上的内容,记住这些特别好的语句。
师:“这是一株大树。”生接:“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师:“这是一株奇树。”生接:“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师:“这是一棵枝叶繁茂的树。”生接:“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师:“这是一棵生命力旺盛的树。”生接:“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闪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这真是一棵——”生接:“美丽的南国的树!”
整个教学过程从情感入手,在朗读中感悟,再回到情感的体验,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熏陶情感的教学目的。
三、情感,在合作交流中升华
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时,为了更快更有效地让学生进入对文本的学习,我设计了一个小环节:“巴金爷爷在不同的时间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两种不同的景象,现在我们分成两个旅行团去参观,想先去看榕树的同学请坐到左边来,我们是树团。想先去看飞鸟的同学请坐到右边来,我们是鸟团。”学生的激情被迅速点燃,情绪高涨起来,准备好以后,我让学生三人一伙,五人一组,自由组合,共同学习自己选择的内容。此时的课堂变成了一个乐园,有真诚的交流,自信的表达,一张张甜美的笑脸,一个个有创意的想法。这样,问题在讨论中得到解决,情感在交流中得到升华。
四、情感,在想象中放飞
在教材文本中,许多的句、段有着作者丰富的联想,在联想中使句、段充满情趣和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我们要挖掘出其联想的功能,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在想象中丰富情感。《鸟的天堂》一课,作者写群鸟的热闹,还为一只鸟拍了特写镜头。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画眉鸟兴奋地叫着,那声音真好听,仿佛在说……”这时,学生头脑中蓄满的灵性放飞出来,争先恐后地回答:“我在跟你们玩捉迷藏,你们看找到我了吗?”“我的歌声多么动听啊!”“我居住的地方真是太舒適了。”……学生各自不同的心灵体验让我们感悟语言文字的妙趣所在,将无声的画面变成有声的语言有声的画面。最后,学生边饱含深情地朗读边想象着画面,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了课文当中,进入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境中,学生的情感在想象中自由地飞翔。
总之,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还是情。情感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作为语文教师要牢牢把握这一条主线,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抒发情感的海洋。
责任编辑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