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威奇
摘 要:用绘画来表达学生的思维结构,用数学语言来记录绘画出来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经历从形象化到抽象化的过程,思维经历一次次地转变。通过对绘画出来的问题进行创新和改变,势必“迫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数学教学;绘画日记;有效教学
小学低段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不能一下子在大脑中进行分析和转化,而且低段学生的注意力持久性比较短,内部学习动机也比较弱。用绘画的形式“画”出数学,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形象的画面,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而且还可以锻炼和提升其形象思维。
实践策略:巧用“绘画日记”,提升教学质量。
一、數学“绘画日记”的设计要求——打中靶心,命中七寸
数学“绘画日记”不同于语文层面的“绘画日记”,学科性质和目标要求的不同使得数学“绘画日记”除了具有普通绘画日记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因此,在组织学生写数学“绘画日记”的时候要制定出特有的设计要求。
1.设计要求时要贴合低段数学的知识体系
打中靶心,将“绘画日记”有效作用于数学课堂,将数学要点通过它一一击破,就需要先了解整个学段的知识体系。
(1)事先熟悉教材,明确重点、难点。
(2)全局于整个学段的知识,特别是学生先前已经学过的知识点。
2.设计要求时要切合低段学生的实际情况
低段学生相对于中高段学生来说有自己独有的特点,而且低段学生个体间也存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设计数学“绘画日记”写作要求时务必要考虑到低段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数学“绘画日记”的实施过程——趁热打铁,互助互利
(一)教师如何进行引导
1.学习欣赏,建立表象
在刚开始阶段,先给学生提供一些从资料和网上找来的优秀的数学“绘画日记”作为范例给学生欣赏和分析。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些初步的数学“绘画日记”表象,并利用范例指导学生,如何将数学知识点融入绘画和日记中,如何创作出具有一定欣赏性的数学“绘画日记”。
2.尝试习作,掌握技巧
让学生试着模仿,按老师规定的设计要求和设计范围试着创作数学“绘画日记”。刚开始的阶段,教师要把要求框得小一些,指向性明确一些,让学生试着在要求的指引下开始创作。
3.自主发挥,提高水平
经过了表象的建立以及作品的模仿,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学会自己捕捉绘画素材,合成数学问题和文字语言。在选材上,可以是数学知识的整理、错题的分析、应用实践、质疑求解或是自我反思、数学故事的编写等;在绘画方面,可以是简笔画、蜡笔画、油彩画、水笔画等,在文字描述上,可以是故事、童话、反思、解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去创作。
(二)绘画前的思维碰撞如何进行
思维指导实践,思维开阔、有新意才能使学生在创作数学“绘画日记”时有条不紊。因此,适时的思维碰撞在整个活动环节中十分重要。一个人的思想产生不了火花。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激发思维的火花。
三、数学“绘画日记”的评价反馈——思维碰撞,事半功倍
数学“绘画日记”要有效引导学生拿出好的作品,提高学习效率,好的反馈是至关重要的。反馈的及时、有效、准确决定着整个活动的成败。在低段学生中,反馈形式可以十分多样并且带有趣味性。
1.教师详批,个性评语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详批,对于学生作品中的亮点有针对性的点评。
2.优缺作品,集体展评
数学“绘画日记”也要进行典型问题和优秀作品的全班展示评价。这样的展评不仅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在典型错误问题上进行评价能避免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再次犯错。
3.全班展出,生生互评
每天一次的全班展出可能抽不出时间,但每周一次的展出还是必要的,教师可以选择一天,把全班学生的数学“绘画日记”作品都展出在班级里,让全班学生都在室内走动观赏,让学生不仅知道自己的作品也能看到其他同学的作品。弥补了课堂展评所不能看到的地方。有助于学生集思广益,看到他人比自己好的地方也能看到自己不够好的地方。
4.小组交流,组内评价
本课题成员商议,通过原先班级里的4人小组进行评价交流,评比出组内最优“绘画日记”作品。全班集体优秀展出只能展出少部分优秀作品,通过组内互评,将优秀作品的机会增多,小组内人数少,评出优秀作品的几率就大,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就会增高。
5.作品反思,自评自审
课堂时间比较多的情况下,在进行了全班展评,组内互评等活动后,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评,在老师的评语下面,写上自己对作品当中其中一个方面或者一个点的看法和反思。
6.趣味奖项,有效激励
在小学低段,好的激励措施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枯燥的数学课要让学生都能积极投入,老师需要变着花样使用各种措施。在数学“绘画日记”的活动当中,我们课题组成员设置了一些趣味奖项,比如:最佳创意奖、最佳思维奖、智慧奖等,每月评选一次,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