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淑瑷
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阅读教学中,用两三个主问题支撑起课堂的框架结构,主导、支撑、推动学生的整体性阅读,能以此杜绝可能存在的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能对教学内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下面,我们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谈谈主问题设计的几种方式。
一、抓住统摄全篇的文眼设计主问题
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的最后一段:“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段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其中“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句,奇妙地把杨绛一家与老王交往的点滴事情,升华到情感的境界,耐人寻味,可称为文眼。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个文眼句设计主问题展开教学。
(一)整体感知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文章也有眼睛——“文眼”,散文的“文眼”是作者情感、文章主旨的凝聚点,是贯穿全文中心的闪光点,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文眼,就抓住了阅读文章的钥匙,就能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读完文章,你找到文眼了吗?(在文中划出)
(二)聊聊“不幸者”
1.文中所说的“不幸者”指的是谁?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他的不幸。(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式在文中完成。)
2.不幸的老王卻在那个时代给作者以温暖的回忆,不幸的老王是如何对待“我们”一家的?由此看出老王身上有怎样的可贵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感受,同时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在文中圈点勾画批注。)
背景链接:文革时期某地春节时情况:每人给二两油票,二斤白面,(很多人不买,也买不起)饺子也能吃到一顿,有钱的饺子馅里面有油,还有一丝的肉,这只能占20%,没钱的只包些胡萝卜白萝卜,再没钱的就包了干杨树叶(煮好的)里面只有盐,别的调料没有。
设计意图:这一主问题是抓住文眼中的“不幸”二字。围绕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王的不幸与善良设计的。围绕这一主问题展开探究,不但能深切感受到身处社会底层的老王的艰辛、不幸与善良,更能明白这样一些问题:老王在与“我们”的交往中,感受到了从其他人那里从未感受到的温暖与亲近;他视“我们”如亲人,对“我们”的帮助是发自内心的,与金钱无关;临终前的送鸡蛋和香油,其实是他要向“我们”一家做最后的告别,然而他的苦心却遗憾地被“我”忽略了,最终成为一场简单的经济交易;老王与杨绛一家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彼此内心深处的隔膜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对双方之间交往的理解显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说说“幸运的人”
1.文中“幸运的人”指的是谁?她真的幸运吗?
背景链接:在文革运动中,知识分子被踩在社会的底层,杨绛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虽然生活无忧,却饱受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下放、扫厕所、剃“阴阳头”、挂牌游街……连最起码的人格尊严都维护不了,且失去了女婿。
2.幸运的“我”是如何对待老王的?(在文中圈点勾画批注。)
(四)探究“愧怍”
生活并不如意的作者对老王处处关怀,却又因何在多年后对老王生出“愧怍”之心呢?(联系全文,关注细节,特别是送鸡蛋和香油片段中的细节,品析词句,用心感悟,深入探究)
设计意图:以上主问题的设计是围绕“作者的幸运与愧怍展开的,围绕这些主问题展开探究,不但理解自称“幸运的人”的作者其实也是不幸的,更能直抵作者的灵魂。
文眼,是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抓住文眼进行主问题设计,具有“涉点少,及面广”与高屋建瓴、纲目清楚等优势。
二、抓住看似矛盾反常处设计主问题
如《氓》这首不算很长的诗歌中,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称谓就有很多个,比如第一段是“氓子”,第二段是“尔”,第三段是“士”,后三段有“尔”也有“士”。为什么不长的诗歌中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称呼不一致?这看似反常的地方值得揣摩探究。
“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第一段是男女主人公相识继而相恋期间,在那个时期,女子眼里的男主人公当然是特别美好、值得尊敬的,所以用“子”。
第二段为什么用“尔”不用“子”,一读感觉就出来了。第二段是男女主人公热恋期问,仍然用“子”就太不亲切了,有点高高在上。“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尔”就是“你”,读起来很自然,这几句就有热恋期间两个人亲呢对话的感觉。
第二段,他们由热恋到结婚,耳鬓厮磨,说话不用客套,“尔”这个第二人称就很符合这里的语境。
那么,第三段为什么要用“士”?这一段是女主人公痛苦的人生体会、总结,“士”是对男子的通称。如果说第二段是热恋期,第三段就像是“冷遇期”。岁月流逝,女主人公年老色衰,再加上其他原因,总之两人的感情渐渐冷淡了,关系也疏远了。女主人公反思自己的婚姻生活,感慨:“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用“士”字显示出她的冷静、客观。
再看后三段,除了“尔”“士”这两个人称代词以外,还有“其”。“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的“其”就指男主人公。“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其”也是。为什么这里的人称代词变成了“其”?从表示对男子的尊称的“子”,到亲昵的“尔”,再是客观的对男子的通称——“士”甚或是“其”。“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说的是婚后女子勤劳持家,毫无过错,男子却有二心,行为有偏差。这里的“士”和“其”字都是女子对丈夫、对婚姻、对生活失望后的冷静评说,就事论事,不再饱含感情。
就文字而言,读起来,代词“其”,比“尔”在距离上远,指代“那个”。从感情上说,“其”字比其他几个也“无情”得多,女主人公不再留恋,不再拖泥带水,所以才用“其”!
从热恋、新婚,到冷遇,再到最后决裂,不同时期、不同情感,使用的人称代词也不同。这看似极其细微的人称变化中竟然深藏着女主人公情感的洪波大浪。
抓住这一看似反常的人称变化设计主问题不但能走进文本的深处,走进人物的内心,而且也提高了学生语言的品读感悟能力。
三、抓住文本主要言语形式设计主问题
阅读教学中,把握文章的文体风格,发掘藏在别具一格的文体中的“言语形式”,以此设计主问题。
如余映潮老师《泥人张》教学实录节选(有删改):
接下来进行第二个学习环节。这个环节是“细说”,目的是拓宽同学们欣赏小说的视野,丰富我们看问题的角度。
(屏显9)
阅读活动二:手法欣赏
場景设置、人物出场、气氛渲染、细节描绘、对比手法、伏笔照应、悬念设置、空白艺术
请自选一个话题,表达自己对作者写作技法的欣赏。要求是:选好后写出表现自己理解的关键词,然后通过你的分析把你的见解表达出来。好,下面开始思考。
(生思考、议论,自由组合,发表观点。师巡视、解答。)(约6分钟)
生:我要谈的是对比手法,我觉得这篇小小说对比手法很多,不止一两处。首先请大家看第三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主要写的是那些吃饭的人与泥人张之间不同的表现,当大名鼎鼎的张五爷来到天庆馆时,其他人都是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来看张五爷,只有这位手艺人不管不顾,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根本没有把海张五放在眼里。而且从这处对比描写我还发现这里有一处伏笔,就是通过写海张五的样子,“穿的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子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通过这段人物描写来刻画海张五狂放的个性,然后在第五自然段我发现手艺人非常沉稳、非常安静的个性,这两处对比在展示两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之后,也同样为下文埋下伏笔,在这两个人之间必然会发生某些事情。
师:行,谢谢你。分析得很好,特别是“对比”看得很细致,我再补充一点,就是从人物数量来看,海张五是带着人的,三个人,有气势;泥人张一个人在那里默默地喝酒,在人数上也形成很有意思的细节上的对比。全文最有意思的对比在哪里?海张五是很嚣张的、放肆的,有话语的描写,对泥人张则没有一个字的话语描写。
生:我欣赏的是描写悬念设置的这一段,在文章的第十一段,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就完的。这段话既有引出下文的作用,而且能给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感。这个地方就是悬念。
生:我欣赏的是细节描绘,大家看第九段,这段写的是泥人张捏海张五的脑袋——“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写出了海张五一脸狂气的特点,同时也从侧面描写出泥人张的技艺十分高超,遇事从容,这是一处细节描绘。
师:嗯,很好!文中写得好的细节很多很多。
生16:我比较欣赏的是场景设置。请大家看第二段,那天下雨,为下文做铺垫,就是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他为什么能抠下泥巴呢?踩过水时脚上可以带上泥巴,这个场景写得太好了,(大家笑)(生不好意思地)下雨嘛。(师笑答,你分析得也太好了)。(生继续说)写“贱卖海张五”,不是写大杂货铺,而是小杂货铺,这说明大杂货铺卖得可能会贵点,小杂货铺是小产业嘛,可能会卖得更便宜,这更说出泥人张的聪明。
生:我欣赏的是伏笔照应。我觉得这篇文章最精彩的伏笔照应就是在第十段,海张五说的那句话:“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大家注意“贱卖都没人要”这句话,那究竟是有没有人要呢?在第十三段说,“贱卖海张五,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都乐,乐完之后再找熟人一块乐”,究竟是谁买海张五,还是海张五自己,这句话为后文做一个伏笔,最后海张五自己吃了自己的恶果。
生:我觉得这课文给人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例如在第十一自然段,“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这个地方连接的不是十分紧密。我们可以想象,泥人张回家加班加点地做泥模,然后交给小贩,告诉你给我卖,然后第二天发动群众一起来讥笑海张五。这是一处空白的地方。还有在十三段,“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块乐”,这地方省略了海张五是如何的气愤。因为他在饭店欺负了泥人张,也就是嘲笑了泥人张,泥人张发动所有群众来笑话他,那么他肯定十分生气。之前他还说了句“贱卖都没人要”,到最后他是不要还不行,他还不得不买,所以这地方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这一教学片断就是发掘藏在别具一格的文体中的“言语形式”,以此设计主问题——手法欣赏:从“场景设置”“人物出场”“气氛渲染”“细节描绘”“对比手法”“伏笔照应”“悬念设置”“空白艺术”中自选一个话题,表达自己对作者写作技法的欣赏。这样以主问题支撑起课堂的框架结构,主导、支撑、推动了学生的整体性阅读。主问题的目标导向非常清晰明确,较好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宽广的思考空间、更丰满的情感空间,教学的深度探究也由此层层推进。而且,只有这样的语文课,才能让学生真真正正地学习课文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才能实实在在地训练学生对“言语形式”的感受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品味的语文课。
主问题设计的方式还有很多种,但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立体深入的解读才能发现。文本解读的质量决定着主问题设计的高度和厚度,只有深入解读文本,才能汇聚高质量的材料。材料丰厚,才能取舍、整合并外化为高质量的主问题。文本解读没有深度,主问题就没有深度,教学当然就不可能有高度。因此教师先要在解读文本上下足功夫,才能设计出有价值的主问题,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