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娟
摘 要:一直以来,应用题是很多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噩梦”,也是令很多教师都感到十分头疼的教学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展开应用题的教学活动的时候,过于照本宣科,忽视了学生自身对应用题的解读能力。而很多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应用题的题目要求,所以自然做不好应用题。在教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以期与同行交流。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联系生活;数形结合
应用题是综合检验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题型,有人这样认为:一个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直接反映着他的数学素养水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数学课堂中。以学生的“学”代替教师的“教”,使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下面,笔者从将应用题目与人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两个层面,谈一谈教师开展应用题教学活动的具体做法。
一、回归生活
现在有很多学生学不好应用题,原因不在于他们不会解题,而是根本无法读懂题目的要求。尤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数学教材与练习册中设计的应用题都比较抽象,与人们的生活实践相距甚远,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这道应用题是在讲什么,正确解答又从何谈起呢?因此,要想提高应用题教学效率,教师必须让应用题回归生活,即重新整理数学教材,设计出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应用题,保证学生知道这道应用题是什么意思及解答题目的作用,从而再来探究解题方法。也只有让应用题回归生活,才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从数学的角度思考生活问题,从而引起他们的探究欲望,使其对解答应用题充满期待。在“分数的意义”一课中,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应用题:“在学生甲的生日宴会上,一共来了8个同学。他的妈妈为他们准备了一个蛋糕,将这个蛋糕分成了9等份,每个小朋友都能得到一块蛋糕,每个学生的蛋糕也是相同的。那么,请问他们每个人的蛋糕份数如何用份数表示?”学生可以直接根据他们的数学知识,得出每个学生的蛋糕是■。在这个应用题目中,几乎不存在学生不理解题目要求的问题,这个生活实例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快速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单位“1”的含义。再如,在“连乘、乘加、乘减”一课中,我结合学生在学校参与植树节的活动,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应用题:“在植树节中我们班一共45个学生,为了更好地完成植树任务,每5个学生要分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要负责栽12棵树,请问每个小组能够栽多少棵树?整个班级一共可以栽多少棵树?”如此,学生便可以直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乘加的知識解答问题。只要教师设计的应用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准确把握题目要求。
二、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解决应用题中教学难题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合理应用数形结合思想,降低应用题的理解难度,将枯燥、单一的文字信息转化成形象、具体的图形,让学生通过图形直观理解这些应用题,这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常常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如在“相遇问题”的应用题解答过程中,我常常以一个线段来表示两地距离,然后根据具体的题目要求对这个线段进行变动。如果遇到一些较为复杂的行程问题,我会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再现行程变化。如“甲乙两地相距660 m,有两列车同时从两侧开出,相向而行,甲车的行驶速度是60 km/h,乙车行驶速度是50 km/h,他们何时才能够相遇?”这个问题是十分经典的距离问题,但也是学生的学习难题,于是,我利用多媒体动画,将甲、乙两车的行驶速度、行驶方向等进行还原,每个小车上面标有自身由于行驶时间不同,所行驶的路程的变化情况。学生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直接了解了题目要求,理解了行驶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而这个动画能够激发学生对相遇问题的求知欲望,所以他们会积极探索这道题目的答案,并且通过动画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总之,在小学数学阶段教授应用题,是学生初步了解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等知识的基础,这也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创新应用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更加快乐、更有自信,不断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授应用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回归生活,让学生思考应用题的价值,使他们正确认识数学;教师要合理使用数形结合,初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使其形成科学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林朝银.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实践[J].小作家选刊,2017(4).
[2]苏坚.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31).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