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视阈下的职业指导体系建构

2017-07-01 20:16洪波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13期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指导

洪波

摘 要 黄炎培先生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受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黄炎培把“大职业教育主义”作为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纲领。我国职业指导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初步建立时期(1919-1948)、停顿时期(1949-1979)、发展时期(1979-至今)。黄炎培认为,职业指导的意义就是要使个人的特性符合职业的需求;同时,坚持社会化、人本化、全程化的职业指导,能够创新职业指导模式,有助于“大职业教育主义”视阈下的职业指导体系建构。

关键词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 G71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3-0063-05

一、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缘起及内涵

黄炎培受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把“大职业教育主义”作为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的纲领,根据黄炎培先生长期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可以发现他一直践行着“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但越到后期这一思想就变得更加深刻和生动。

黄炎培一生一直从事职业教育工作,在反思旧教育与汲取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中,他形成了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1911年,黄炎培出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时,发现学用脱节是当时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虽然实业教育经过洋务教育和维新教育的相继推进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是因为实业教育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其发展仍远逊于普通教育,严重影响了当时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当时大批普通学校忽视学生的技能与实际能力训练,导致“毕业即失业”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当时的经济发展。

1913年,黄炎培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中对中国教育问题作了全盘考察。他认为,当时的学校教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业与技能的训练,因此他希望实施教育者“须随时随地致意实用主义之研究”,加强学校教育与个人生活和社会需要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早期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虽然黄炎培提倡的实用主义教育改良了教育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并未触及教育与经济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

1914年,黄炎培在安徽和浙江等地考察后进一步认识到,教育与职业的分离、学校与社会的脱节是弊病的根源,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实用主义教育很难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加强教育与职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与沟通。后来,黄炎培在谈到这一转变时曾说过,“我之从事于职业教育之提倡,乃是根据个人的人生观,从教育实际经验发生一种觉悟,因此,在18年以前,纠合许多同志从事于职业教育之研究与提倡”[1]。受国外先进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联系国内教育与社会脱离的实际,使他深信“方今最重要、最困难之问题,莫生计若,而求根本上解决此问题,舍沟通教育与职业,无所为计”[2]。他抓住“生计”二字,提出了一种教育与职业融通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

在黃炎培的倡导和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有了较大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走向衰败,职业岗位需求减少,使职业教育办学陷入困境。与此同时,以职业为贱、以职业为苦的思想一直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因此,黄炎培认为,由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与社会沟通较少,当经济不景气时,职业教育不可避免地跌人低谷。实用主义教育的失败和职业教育又遭遇挫折对黄炎培有了很大启示,也就萌生了大职业教育主义的念头。

1925年12月13日,黄炎培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反省我国近代以来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后,突破了之前就教育论教育的局限,在他所写的《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一文中,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理论。同时黄炎培经过多年实践后认为,“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3]。黄炎培认为,鉴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它不应该仅局限于学校,而是应该动员一切社会力量来共同推进其进步与发展,并且还要和行业保持密切联系。职业教育怎样才能真正发展?黄炎培认为:“积极说来,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4]这就是被称为“大职业教育主义”理论。同时黄炎培主张的“大职业教育”的目的还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为改良教育之准备,二是替学生谋服务社会之准备,三是替中国和世界谋增加生产之准备[5]。

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理论拓展了职业教育的范围,使其成为一种面向社会的教育、全方位的教育和具有强大辐射力的教育,较为准确掌握了职业教育社会化的本质属性。该理论构建了职业熏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和再补习的体系,并贯穿于人的全部教育过程,使社会的每一个方面和个人的每一人生阶段都能够接受到职业教育。“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提出,包含了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目的、体系、培养和社会化等问题的探索,并对职业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超越了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这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具有重要的启迪。

二、职业指导的涵义及发展

职业指导的概念由美国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在1908年首次提出。黄炎培早在1915年就指出,“我们的职业教育社,自从成立以后,一般普通社会里的人,都希望我们介绍职业。我们岂有不愿意的么?只是办不了这件事。我们的意思,终想根本解决问题,所以打算从职业指导下手”[6]。1946年,黄炎培提出了职业指导的描述性含义:职业指导就是按着人的天性,给受教育者以职业的准备,使其了解自我、了解职业、获得职业,从而达到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的目的[7]。黄炎培曾经指出:“所谓的职业指导,是就职业教育以前,就职业以前,须给他们指导,使不致走错门径。”[8]同时,黄炎培还认为,必须重视职业指导,并且要在职业教育之前开始。他在邹韬奋编译的《职业智能测验法》序言中写道:“职业指导为施行职业教育之前一步工夫。”[9]中国职业指导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初步建立时期(1919-1948年)

我国最早提倡职业指导的教育家是黄炎培,以及他们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其重要贡献就是对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与宣传。1919年10月,该社《教育与职业》杂志刊出“职业指导专号”,对国外的职业指导理论和经验进行了大量介绍,他们还根据当时的经济社会状况,从国外职业指导的经验和理论着手,对中国是否有必要开展职业指导进行了探索,从而开始了中国的职业指导理论研究,许多关于职业指导的文章在以后几十年里被陆续发表,并通过大量的研究与实验后获得了众多理论与经验,从而陆续出版了一系列职业指导专书,提出了至今仍有价值的、系统的、精辟的中国职业指导理论观点[10]。在上述理论的推动下,我国第一个直接为社会服务的组织——上海职业指导所在1927年成立。

(二)停顿时期(1949-1979年)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由于当时的中国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并且当时的教育和劳动人事制度都实行“统包分配”政策,不需要进行职业指导,因此,其整体的理论研究处于停顿状态。

(三)发展时期(1979年至今)

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以后,职业指导理论研究逐渐被大家所重视,并逐步发展起来,当时的理论观点主要有以下四点:实现劳动者与职业的优化结合是当前职业指导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同时社会生产力也需要提高;职业指导不仅是安置学生毕业时的工作,而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作为整个教育体制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组成部分;职业指导最好能够将职业和人进行优化结合,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并还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逐步科学化和规范化职业指导手段。

当前,职业指导理论在中国已经有了巨大进步和发展,职业指导研究者正在进一步分析总结职业指导理论,但距离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指导理论体系还存在巨大差距。

三、职业指导的意义

基于心理学的人职匹配理论认为,如果个人的特性能够很好地匹配职业的需求,就有利于激发个体的潜能,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从而达到个体成才和职业发展的双赢目标。黄炎培认为,职业指导的目的就是要使个人的特性符合职业的需求,实现“事事得人,人人得事”的目标,进而实现人尽其才的目的,因此,职业指导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的职业指导是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

截至2015年末,中国人口总数约14.0599亿,每年大约新增650万人就业,这给整个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就业压力,社会要加强和重视职业指导工作,这样能够有效控制人才在就业岗位上无序流动,使个体能够合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和身体状态等方面,在社会上能够准确定位,实现个人最大程度上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匹配,尽可能避免“抢业”“盲目择业”“高违约率”“高就业成本”等现象发生,从而也能够有效克服企业“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的错位,最终达到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开展科学的职业指导,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对教育结构进行系统优化,有利于促使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從而使中国逐步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二)职业指导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在进行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时,就应当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注重批判性思维、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培养,应该以人的发展为主要目标,注重培养学生选择和规划自己事业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潜能。教育不应只为经济结构提供人才,不只是作为一种经济工具,而应该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黄炎培认为,“苟个人生活之力不具,而尚与言精神事业乎?”他强调,职业教育应该为个人生计着想。个人作为社会的基础,要想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个人需要必须与社会需要和谐统一。职业教育所要造就的是“良善的公民”,不是“器械教育”,同样也不是“改良的艺徒”。由此可以看出,黄炎培所倡导的职业指导就是以人为本,职业指导能够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黄炎培在 1917 年和1934年分别指出职业教育有四个目的:首要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而“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却是其终极目的;二是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三是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四是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11]。黄炎培同时还认为,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四个目标,职业指导必不可少。通过职业指导,学生们能够了解每一种职业的优缺点,进而选择适当的职业,在经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后,使其个性和特长得到较好发展,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最终目的。

四、基于“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职业指导体系建构

“大职业教育主义”基本理论,主要目的是突破就职业教育论职业教育的狭隘思想,使职业教育贯穿于人的整个教育过程。因此,“大职业教育主义”能够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 坚持“社会化”的职业指导

“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和联络”,“职业学校的基础,是完全筑于社会的需要之上”[12],这是大家所熟知的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理论核心。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与一般教育联系密切;同时,它比一般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13]。因此,黄炎培非常赞成教育与职业应该相互沟通,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沟通,办职业教育的原则就是能够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为了使职业教育社会化,必须坚持“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思想理论,坚持“社会化”的职业指导,创新职业指导模式,具体实施途径有以下方面:

1. 企业顾问和人员参与职业指导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能够把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专业人员补充进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形成一支经验丰富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从而构建较为科学的职业指导体系。职业院校可以邀请企业案例的主角作为学校嘉宾,根据自身的工作经历,分享个人职业经验,使同学们对以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企业人员参与职业指导后,高校专任教师的职业指导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同时,职业指导课程也要先和企业沟通交流,让企业家参与到职业指导课程建设中来,使职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较好地符合市场的要求,使企业挑选到符合自己需要的人才。

2. 善用企业资源,完善职业指导体系

2015年,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因此,高校要利用校企合作企业中比较成熟的资源,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技能培训,使学生们了解创业的环境、基本素质和未来前景等。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指导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环,是职业教育的延伸,除了学校要积极参与外,更重要的是让社会也介入其中,共同打造较为有效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体系。高校利用校企合作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除了发展企业的理论知识外,最重要的是在企业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建立一个创新创业培训的模拟平台,学生可以在平台中自主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以创新创业来促进就业,从而完善高校的职业指导体系。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职业指导

黄炎培认为,实施职业指导的客观依据应该是依据人的个性差异。“人各有特别之才能,本之天赋,苟一一用之于适当之途,与因学之不当、用非其长,或竟学成不用而一一废弃之,两者之一出一入,其影响于国家、社会前途,其复可以数量计?所谓人才经济问题,吾知诸君固不得不认为重要。”[14]从黄炎培的话中可以看出,学以致用和学非所长给社会带来的效益大为不同,由此可以看出,要避免“所学非所用”必须要依靠职业指导。同时,黄炎培还强调:“教育专重个人而忽略社会,与仅顾社会而忘却个人,是一样错误”,“一个社会人人有职业,有与其个性相适合之职业,则人人得事,事事得人,社会无有不发达者。要做到人人得事,事事得人,办理职业教育者,必须注意于个性之发展”[15]。由此可以看出,黄炎培并不是孤立地、片面地强调人的个性发展,而是将职业教育的目的和个性发展联系在一起,从以人为本的高度来解释职业教育的功能。为实现个性能够和职业发展相匹配,用什么方法试验出与他最相当的职业呢?黄炎培认为,这就需要求助于心理测试,从而职业指导也就需要职业心理测验。“测验或查询个人职业性能,俾择适宜于己、有益于群之职业。”[16]因此,经过心理测验后的职业指導很容易让人们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优势也会得到较大发展,最终会实现个性和职业的互助成长。

黄炎培一贯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注意发展学生的天赋能力,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基本特点,黄炎培从东西方教育的差异上发现,国内的教育对于学生的个性有着很大的压抑。黄炎培认为,这样的传统教育非常不适合职业教育的后续发展,故他把“谋个性之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并将“职业教育”界定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发展其能力,同时尽其对群之服务”[17]。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己的个性,对职业状况有大概的了解,哪些职业适合自己,而职业指导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选择与其个性相适合的职业。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高校职业指导的对象是“人”,因而对高校来说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为体现出职业院校学生的特色,充分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就要实施“以人为本”的职业指导,从而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竞争能力,最终能够达到黄炎培先生所提出的“人人得事,事事得人,社会无有不发达者”的理想境界和“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最终目的。现如今,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除了适应平民化的要求外,还要求学生适应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通过职业指导搭建好一个良好的平台,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和走向自立。为了培养出有个性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把受教育者作为具有独立人格和完整精神的真正的人来对待。高等职业院校要“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18],在提高他们谋生本领的同时,为了实现他们以后的全面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职业指导,要全面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比如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性别和性格等不同,有针对性的开设职业指导课程等。

(三)坚持“全程化”的职业指导

黄炎培认为,职业指导不能够单纯地在某一个阶段进行,而应扩展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因此,黄炎培在文章中写到:“不要说师范教育、医学教育等等都是广义的职业教育,就是大学、中学、小学和职业教育何尝没有一部分关系?”[19]可以看出,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应当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之中,比如职业陶冶可以在小学阶段开展,职业指导可以在初中阶段实行,职业分科或专门学校可以在高中阶段设立,职业补习可以在就业后完成。他要建立的是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训练——职业补习、再补习这样一个职业教育系统,这个职业指导体系不仅仅是职业教育系统的初创,也对后面发展的终身教育系统有很大的启发[20]。

同时,黄炎培还认为要有一个科学态度的职业指导,他从四个方面归纳了职业指导的方法:一是通过调查众多职业和职业学校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能够有据可依;二是通过心理测验来了解不同个人的职业性能,从而使学生们能够选择适宜于自己、有益于社会的职业;三是通过调查学校招生和就业岗位情况,以达到供求平衡;四是通过出版、演讲和其他方法,公开发表调查研究结果,使社会和学校能够了解专业指导的重要性。当今社会,虽然职业指导的做法有所变化,但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四种比较常见的方式,如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就业信息网和开展职业指导课等[21]。职业指导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非常重要且系统的工程,从个人的教育经历及以后的发展来看,大家比较认可的职业指导主要包含七个阶段:第一是职业陶冶阶段,第二是职业选择阶段,第三是职业准备阶段,第四为安置就业阶段,第五为职业适应阶段,第六为职业发展及挑战阶段,第七为职业离休阶段[22]。因此,高职院校加强职业指导对个人职业生涯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要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应该贯穿于学生在校和毕业后的全过程,故高职院校应按照大学三年的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职业指导,并为此构建一个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

总而言之,要想解决如今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人才问题,确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就必须遵循黄炎培先生的“以人为本”“社会化”“全程化”的职业教育理念,有效构建职业指导体系,在高职院校开展全程化职业指导,关注高职院校学生一生的职业发展,而不是协助学生落实一时岗位,最终为提高高职院校的就业发挥积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常虹.大职业教育视野下的校园文化建设[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2][3]林苏.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85-89.

[4]潘永辉.人文教育应该创造高境界[J].文教资料,2008(36):75-77.

[5]许宪国.黄炎培“大职业教育”思想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58-60.

[6]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7]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创设比乐中学意旨书.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四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110.

[8]黄炎培:为中华职业教育社年会敬告四川各界[C]//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1993:311.

[9]邹韬奋.职业智能测验法[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10]刘碧辉.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体系建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11][12]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431-433,363,47,488,432,107,446,450-451.

[13]游涛.课程建设:高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5(1):8-10.

[14]李宜嵘.家庭因素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0.

[15]林苏.大职业教育视角下的高职人才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6(12):93-94.

[16]梁卿.论黄炎培的职业指导思想——基于“人与职业”关系的角度[J].職业技术教育,2010(1):76-79.

[17]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123,263,381,263,216.

[18]彭干梓,卢璐,夏金星,等.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核心价值体系析评[J].职业技术教育,2009(4):79-83.

[19]董仁忠.“大职教观”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0]郭霞.浅析黄炎培“大职业主义思想”[J].考试周刊,2015(60):144-144.

[21]王俊明.论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之形成[J].职业技术教育,2010(4):82-85.

[22]逯长春.我国职业指导发展趋势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6):87-88.

猜你喜欢
黄炎培职业指导
“窑洞对”与“墅中对”的历史承接
“窑洞对”与“墅中对”的历史承接
黄炎培与两位夫人:君为国而生,我为君而生
黄炎培的“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黄炎培教子从小事做起
教育部:中职学校应至少配备1名职业指导教师
如何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黄炎培的延安五日日记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浅析中国职业指导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