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早期职业培训中的学徒制及其工业化转型
南开大学王星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发表《现代中国早期职业培训中的学徒制及其工业化转型》认为,清末民初中国工业化转型过程中,学徒制呈现出一种畸形的制度形态;对学徒工群体而言,学徒制是一种传授谋生技能的教育制度;对于资本家而言,学徒制实质上已经属于一种劳动雇佣制度。一面是宗法家长制色彩浓厚的伦理性师徒关系,另一面是基于“自由契约”之上的非等价性市场交换。传统与现代在这个制度中被强制性杂糅嫁接在一起,造就了学徒制工业化转型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独具特性的行动选择方式。在劳资双方权利与力量不对称的情况下,学徒工的各种抗争行动都无力改变学徒制沦为廉价劳动力供给渠道的尴尬境遇。从历史比较的视角重新审视发现,英国和德国在传统学徒制工业化转型过程中均经历了类似问题。对于当下中国而言,建立新学徒制不但是职业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探索,而且是助力制造业创新国家战略的基本制度安排。因此,回望历史、思考学徒制运行和作用的匹配制度环境,是职业教育研究值得关注的新议题。
职业教育双主体校企合作的整合对策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杨进在《中国高教研究》发表《职业教育校企双主体合作的问题、博弈与整合对策》认为,为实现双主体校企合作的双赢,必须在整合中寻求对策和出路。第一,组织的协同整合。一要找到共利点。双方要想实现协同整合,必须找到能够激发双方合作意愿、双方都认可的协同点。二要在合作中把校企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第二,理念的调适整合。要建立“平等、利他、共赢”的关键理念,平等是前提,利他是关键,共赢是根本,共同构成作用于校企双主体合作的一种观念集,一条整合链,一个实践场。第三,政策的配套整合。一是政策的上下配套整合。 政策配套,原指由上而下的配套,即先有上位的國家、部委层面的政策,然后省市下位的对应政策配套跟进。二是难点突破与创新的配套整合。第四,文化的择优整合。要做到企业文化进校园,校园书香入企业的高端整合。
中等职业教育均衡性与效率性
浙江工业大学胡斌武等在《教育研究》发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均衡性与效率性实证检验》一文,文章通过对我国31个省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数据统计分析发现,虽然近十几年中职教育发展迅速,但在区域均衡性和效率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均衡性方面,中部地区财力、物力严重匮乏,西部地区专任教师队伍有待加强,中西部发展滞后,但增速较快,人均教育资源收敛性显著,地区差异缓慢缩小。效率性方面,低效率地区普遍存在教育辅助人员投入过度,经济发达地区财力、物力投入偏多,但高级职称专任教师利用效率不高,西部地区学校占地面积相对较大,但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明显不足。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制定生均经费标准,健全经费监管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适应技能型人才需求,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区域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