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鹏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清源中学)
摘 要:教学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内心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在情感的愉悦中学习语文知识,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一堂课的学习任务。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体会,谈谈情感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方法
一、深入挖掘教材,体会文本情感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节选的课文,都是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在每一篇课文中都闪耀着中华文化的文明和光辉,凝结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结晶。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必须要深入钻研教材文本,挖掘文本中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闪光点,努力将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沟通、熔铸在一起,达到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体会作者的创作初心,开拓作者创作的意境,与作者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教师方能满怀深情地上好一堂课,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将文本中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二、设计教学导语,拨动学生情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教师一登上讲台,学生就会很快调节心理状态,把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面。这时,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中心,“披文入情”,真正把握作者感情的脉搏,创设某种情境,学生则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一种情感意境,自然地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使之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和谐共振,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如,在教学《春》一课时,可以运用这样的导语 “日月经天,四季更替,每一个季节都有着迷人的景色。古往今来,多少诗文大家曾用彩笔描绘春天迷人的景色。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就是大家熟悉的描写春的诗句,那么,散文家眼中的春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著名学者、散文家朱自清老先生的《春》,欣赏一幅幅春天的美景。”像这样的导语,既表现出文章的内容,又把学生诱导到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中去,容易引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具有拨动学生情感的奇效。
三、诵读诗文,激发情感
倾听一首美妙的乐曲,能够使人心旷神怡,读一篇佳作,能引发人的无尽情思。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会通过朗读这个环节,变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诵读杜甫的诗歌,忧国忧民的情怀会油然而生;诵读李白的诗歌,一幅旷世奇才报国无门,愤世嫉俗、慷慨激昂的浪漫激情荡涤着内心。教师和学生的感情都随着作者的感情会达到高潮。有些好诗本身就是诗人一唱三叹吟咏出来的,读者只有在反复的吟诵中方能真切体验出诗人的复杂情感。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意象丰富、脍炙人口的现代抒情诗。这首诗写出了个人的母子之情、夫妻之爱、生死之痛以及对大陆故乡的怀念。诗歌用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手法,旋律流畅而又深沉。教师对学生提出朗诵要求,学生自会体验到诗人的思乡之情、民族之魂。
四、品味诗文意境,理解感悟情感
意境指抒情诗及其他文學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课文中自然美景的描绘,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理解作者的情感。《故乡》中鲁迅先生几处描绘了月下的美景和美少年闰土:宁静的沙滩,皎洁的月光,凉爽的晚风,戴着银项圈的英俊少年。这宁静、凄美的意境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给抓住了。“二十年后的闰土为什么变成了愚昧麻木的木偶人了?”学生在前后的对比中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老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理解“我们的家乡有这么美好、恬静的景色,我们的伙伴闰土二十年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我们的青春、用我们的知识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时,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五、写作实践中培养情感
一篇佳作不仅是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更主要的是字里行间跳动着作者的真情。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细心体会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精彩、每一种感动,用笔细致地写出生活的美好、精彩。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观察、欣赏大自然中的美,在亲身实践中,感受生活,在身临其境中感受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将这些社会实践、亲身体验淋漓尽致地写出来,把真切的情感抒发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苏霍姆斯林基语)人们常说:“教无定法”,语文教师只有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感染学生,对学生施加一系列的影响,巧拨琴弦,以心唤心,以情激情,学生的情感就会潜滋暗长。
参考文献:
[1]刘长庚.情感教育的内涵与现状考察[J].兰州学刊,2003(2).
[2]宋旭民.论语文情感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
编辑 谢尾合
新课程·教师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