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才华
(新疆建设兵团第五师八十八团学校)
当前,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偏离语文学科特点、语文味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把阅读课上成政治课、科学课、艺术表演课、综合实践课,课堂上表面十分热闹,却偏离了语文的轨道,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有害的,实际上教师是“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语文这块地”。还有就是教学模式固定,教师设计导学案,导学案面面俱到,设有预习字词检测、课文理解、局部阅读、课后练习等内容,学生预习自测,然后小组讨论,最后班级展示,学生活动看似充分,但是缺乏语文课应有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阅读教学就成了应付考试的阅读演练课。千篇一律的教法,导致文字优美的课文成为冰冷的、干瘪的文字材料,语文的诗意和审美情趣消失殆尽,学生学得无味,教师教得无趣。那么,语文教师如何牢牢地抓住阅读教学中语文學科的特点,努力构建开放、充满活力、有着浓厚语文味的课堂呢?笔者经过探索,寻找到让阅读教学回到语文本色的应对策略。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一点很多人都明白,但做起来不是那么容易,这需要教师下功夫,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细读文本,研究学情,想一想学生通过学习“这一篇”应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哪些方面。所以阅读教学的内容选择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要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为根本目的。在教学内容选择正确合理的情况下,设计学生语文实践活动及教学流程。这样的语文课语文特色就会比较突出,语文味也就浓厚了。比如,教学《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时,如果将教学内容确定为了解和感受闻一多先生的伟大精神品质,那么教师只是将这篇文章当作了解人物的基本材料,教学活动围绕这个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从文中事件归纳人物的精神品质,再从闻一多先生的诗作和相关资料印证我们阅读所获得的感受,学生这种感受是在架空文本的基础上得到的,是肤浅的。其实,这种感受在其他学科的课上也能得到,这样语文学科文学的、诗意的本质就无法体现出来。课堂教学打着语文的旗号,干着其他学科都能干的事,教学离语文的路越来越远了。我认为此课的教学内容应确定为学习用传神的细节描写人物的真性情和品味诗化语言的表达效果。教师指导学生寻找细节和品赏诗化语言,感受“这一篇”与其他写人文章的不同,体会这一篇写法之精妙。教法实而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二、锤炼课堂语言,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诗味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学的灵魂,它可以让学生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教师修炼教学语言,会让课堂增色不少,教师曼妙、细腻、唯美、睿智、深刻的语言,不仅传递了一种情感,而且传递了思想见解、文学的审美,更感染、激励、唤醒了学生心中的诗意语文、文学语文、生命语文。《蒹葭》课例有这样一则导语: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她又像衣香鬓影的女子,从《诗经》、从《蒹葭》涉水而来。导语生动,富有感染力,有着浓厚的文学色彩,学生受到一种美的熏陶,一下子拉近了与古诗的距离,产生很强烈的阅读期待,为后面赏读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
三、注重朗读品味
阅读教学中,朗读品味是训练语感和阅读能力最有效的方法。课堂需要朗读,朗读是对语言的外部感受,品味分析是对语言的内部理解,朗读和品味要结合起来,以读带析,以析促读,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语言意味、作品意蕴等。比如余映潮设计《记承天寺夜游》的朗读品味:(1)用停顿或者角色演读的方式,将课文读成两个层次、三个层次、四个层次。(2)课文中除了“欣然起行”,需要读出高兴的心情,还有一个字得读得快乐一些,体味一下,应该读好哪个字?《杨修之死》写出了人物性格及悲剧命运,可以让学生写心得感悟;《端午的鸭蛋》语言平淡有味,可以让学生写鉴赏文章;学习《风筝》,可以让学生仿照写一篇令自己后悔的经历记叙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利用教材中的写作资源,把课堂作为语言运用的训练场,可以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以上只是我一些比较粗浅的认识,我们还可以进行更深更广的探索,不管语文课堂如何精彩,阅读教学必须抓住“语文”这根主线,还语文本色,多开展关乎语文的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这才是正道。
参考文献:
[1]杨仕威.阅读教学的学情与学理阐释[J].语文知识,2017(1).
[2]李秀萍.基于高效中的语文阅读教学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4(22).
[3]余映潮.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11.
编辑 赵飞飞
新课程·教师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