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梅
(青海省大通县第二完全中学)
摘 要:一些学生在高中阶段进行高中物理课程学习时,因该课程的内容和知识点具有抽象性和概念性特征而遭遇较大的困难,造成物理成绩不理想。而运用实验教学法,可以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改善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法;记录数据
物理学科是高中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好物理课程是高中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必要条件。物理学科由于其内容具有抽象性和理论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困难,基于学生因物理知识抽象而影响其学习效果的现象,提出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结合实验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
一、实验教学法
在此首先对实验教学法的含义作出解释:实验是通过设备仪器和一定的操作,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较为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理解程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实验教学法则是在传统的理论性教学基础上,以物理实验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直观展示物理知识,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实验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性教学方法,其对场所、仪器以及实验人员的操作有严格要求:首先,基于实验需要一定的空间,因此,各高中院校一般都设有物理实验室,这是对场所的要求;其次,有专门的实验仪器,如测电压所用的电压表、测电流所用的电流表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仪器,需要保证这些仪器的精确性和性能完整;最后要求操作者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否则容易扩大实验误差,影响实验结果。
二、实验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此通过实例探究实验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例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打点计时器记录小车在重物牵引下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包含了物体的瞬时速度、物体在重物影响下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等内容,同时要求学生对打点计时器的操作要领有所掌握,以及实验过程中记录研究所需要的数据等。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教师在进行“速度与时间”的变化规律的教学中,设计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准备好实验场所,通常为学校的物理实验室,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打点计时器、电源、导线、小车、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带钩的细线、纸带、刻度尺。
3.首先由教师做示范,进行实验操作,实验步骤如下:
(1)把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桌子上,滑轮伸出桌外,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没有滑轮的一头,连接好电路。
(2)将细绳一端拴在小车上,穿过滑轮,挂上钩码,小车和纸带相连;注意此时并未开始实验,因此应固定住小车,接通电源之后,放开小车,使其在重物牵引下拖动纸带,打点计时器在牵引過程中在纸带上打点,打完之后关闭电源。
(3)记录实验数据。
4.实验过程中教师讲述注意事项,如固定打点计时器时应让限位孔处于长木板的中央位置、轮滑不能过高、长木板应放平等,并结合纸带打点情况计算小车的瞬时速度,画出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直观展示实验结果。
5.教师完成实验,数据记录在案,并且告诉学生相关注意事项之后,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教师在旁边观察学生的实验情况,对于操作出现错误的学生进行指导。
6.记录数据,通过具体数据探究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到此,该实验基本结束,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本是较为抽象的,学生光凭头脑想象无法做到规律具象化,同时只是通过课本、教材上的理论和例子进行探究,虽然也可以通过教材上的实验例子的结果得出该结论,但是中间缺少学生的实际动手过程,这样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数据上,可能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在课堂上可以理解该内容,但是一碰到具体题目,或者考查同一知识点但是表述完全不一样的题目时,学生就傻眼了,无法做到灵活运用,这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学生对该知识没有吃透,没有完全理解。通过实验教学则可以将该规律具象化为实验过程,将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直观地展示在纸带上,根据纸带上点的密集程度即可计算出变化规律。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得出结果,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规律,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和对该知识内容的理解。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印象都得到加深,吃透了物理知识,自然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
总之,本文简单介绍了实验教学法的含义和内容,并通过具体实验探究实验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可以通过“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这个实验,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程度,便于学生记忆和吃透知识,从而在具体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改善学生因物理知识的抽象性而在物理学习上遭遇困难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梁海燕.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实验的设计与实践[J]. 中国校外教育,2014(Z1).
[2]陆昌勇.浅谈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的物理实验教学[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3).
编辑 李建军
新课程·教师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