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伟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快乐学习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却并不是这样。据笔者所知,很多学生并没有在学习中感到快乐,整天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有何快乐可言?那么,为什么要快乐学习呢?笔者以为:
一、愉快教育是教学思想上的新突破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学校教育自我调整的一个进步,是教育“三个面向”的需要。实施“愉快教育”则是这个“转轨”过程中采纳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教学思想上的突破,是小学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一种创新,它为进一步深化小学教育改革,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拓展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有人担心,学习需要勤奋,求知必须刻苦,就现在情况看,有相当多的学生缺乏自觉性和刻苦精神,提倡“愉快教育”会不会排斥学生的刻苦性,从而影响教育质量?有人甚至认为,“愉快教育”就是放手让学生去玩去乐,这样如何去完成教学任务?要解决好这些思想问题,关键是理解好“愉快教育”的实质及其丰富内涵。
“愉快教育”的实质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愉快教育”的核心是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学内容上则要求全面展开,全面落实,自觉革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从而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二、以趣激学,学得愉快,读写结合
如何使“愉快教育”实施和内涵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是实施“愉快教育”的成败所在。强调课堂教育优化,应以激发学生爱学、乐学的情感为中心。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充分挖掘激发学习的因素,运用学生喜爱的直观的教学手段,做到课方始,兴趣生;课进行,趣更浓;课结束,趣犹存,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下面笔者以《少年闰土》为例,谈谈自己对此教材的处理。具体步骤是:
1.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愉快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先念了一篇题为“阿福哥”的下水文,向学生讲述自己童年时代与阿福哥一起捕鸟、捉鱼、上山捡野果、打野仗等几件有趣的事,让学生体味评议一番。此做法的目的在于缩短师生间的年龄差异,使学生对农村孩子的生活有所了解。教师童年时的经历,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为使枯燥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上课时给学生播放范文的朗读录音,放映闰土看瓜刺猹的视频画面,展示师生共同收集到的捕鸟、捡贝壳等图画,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中获得美的享受,领略学习的愉快。
2.改变教法学法,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愉快教育”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课堂教学要体现“实、广、活、新、美”的教学原则。为改变过去常用串讲分析课文的习惯,教师在分析课文时,从主要内容入手,必须从求“活”求“新”上做文章。采用直奔中心的教法进行教学。
首先出示问题:文中闰土告诉了鲁迅哪些稀奇的事?作者印象最深的是哪些事?这些事表现了少年闰土的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读书,议论,然后回答,教师点评,概括板书。
然后让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以联想,丰富文中所述四件事的内容,再请学生上台分角色讲述、表演。这样的即兴表演,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创造力。
最后,教师根据本文属节选的特点,安排了这个环节:简述《故乡》中的两个片段,一是中年闰土的形象;二是闰土和鲁迅再次见面时,闰土欢喜而又悲凉地喊“老爷”的情景。这两个片段与课文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对闰土的认识回到了《故乡》原文这个整体,消除了个别同学的误解,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愉快
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之中是愉快教育的一大要素。组织课外活动,使学生从玩中看到自己的力量,体会到成功的欢乐。笔者在教学《少年闰土》后,组织学生搞了一次秋游,先到海边欣赏大海、拾贝,后到乡村野地搞活动,同学们随心所欲地做着自己预先准备好的各项活动:有的放风筝,有的放“飞机”,有的打“野仗”,有的钓鱼,有的野炊等,像闰土一样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享受大自然赐予的乐趣。孩子们虽然不能享受闰土看瓜、刺猹的诗意,却享受着闰土做梦也想不到的集体欢乐和当今高科技带来的乐趣。
三、走向社会,挖掘“活水”,丰富内涵
为了不断丰富“愉快教育”的内涵,挖掘“愉快教育”的活水,笔者通过组织学生与农村的孩子共同开展“写一封信,交一个朋友,献一份爱心”的“三个一”活动,把城乡孩子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结成了友谊的纽带。在信中,朋友雙方谈学习,谈生活,既让农村的孩子了解了城市的生活,又让城市的孩子了解了农村的情景。通过书信交流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使双方共同进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总之,开展“愉快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积极持久地开展“愉快教育”的探索和研究,使学生在学校里感到学习是愉快的,活动是愉快的,生活也是愉快的,使愉快的童年长留在他们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