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静
(合肥财经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微探
钱 静
(合肥财经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大数据时代,适者生存。它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新的要求。面对大数据的挑战,我们要创新发展策略:一是启动思政课教学的“大数据发展计划”,建立专项发展基金;二是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增加思政课的吸引力;三是政府搭台,高校支撑,教师唱戏——快速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数据”整合能力;四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大数据“实践”中成长。
大数据时代;思政课;教学;创新
“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1]大数据时代是当今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社会背景,它给我们带来了一场悄无声息又让人措手不及的技术变革、教学理念变革和思维变革,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新的要求。
2011年5月,麦肯锡环球研究院发布名为 《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的报告,系统阐述了“大数据”的概念:即大小超出常规的数据库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2012年3月,美国政府发布“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启动了“大数据发展计划”。2012年5月,联合国发表名为《大数据促发展:挑战与机遇》的政务白皮书。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标志着大数据时代正式开启,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大数据的力量。2013年被世人称为“大数据元年”。
尽管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大数据内涵解读尚无统一定义,但对大数据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价值观、方法论”[2]的问题上达成共识。“根据国际数据公司的界定,大数据的特征可分为四个方面:海量的数据规模(vast)、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据体系(velocity)、多样的数据类型(variety)和巨大的数据价值(value)[3]。”(如下图)正是因为大数据具有的这四大特征,使我们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面临危机和挑战。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了,我们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积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充分把握大数据的特征,有效运用大数据这一强大武器,开展教学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工作。
(一)大数据冲击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吸引力下降
我们当前的高校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95后,他们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紧跟大数据时代的步伐,会百度、会淘宝,玩微博、爱刷朋友圈……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当前高校思政课堂上,玩手机的学生越来越多,网络的吸引力大大高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而且这一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笔者所工作过单位的一位思政课教师管理课堂上学生看手机而不听课的现象,一位学生公然反驳道:“你讲的网上都有,有什么好听的”。虽然学生不听课不对,可是学生的反驳听起来也确实有些道理。这着实令我们高校思政课教师不得不担忧,思政课教师若不主动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转变我们的思维,将大数据与我们的思政课教学整合起来,未来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个结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部分将逐渐被网络视频教学取代,大批的思政课教师可能面临下岗或转岗将不再是危言耸听。
(二)大数据时代要求思政课教师快速提高数据整合能力
面对大数据时代的知识海洋,思想政治课教师在知识层面将不再有任何优势。思政课教学早已突破书本的范围,突破校园的限制,延伸到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海量数据让人头脑爆炸,大数据的快速更替使得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明显。我们思政课教师须具备快速从这些纷繁复杂、 良莠不齐的“大数据”中筛选符合教学需要的“小数据”,并将大数据技术与我们的教学整合起来的能力。以前,我们的思政课教学可能只要会做简单的PPT就行了。而现在大数据时代,教学要用“数据”说话,须学习制作教学视频、微课等运用大数据技术,数据搜索、筛选、编辑、分析等整合能力已经成为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能力要求,思政课教师也不例外。
(三)大数据时代呼吁突出思政课实践教学地位落到实处
大数据时代,思政课理论教学受到强烈冲击,呼吁突出实践教学地位并落到实处。当前,信息的开放性挑战我们的道德伦理,威胁着我们的隐私和自由。在大数据时代,“富有价值的思想很容易被淹没在形形色色的各种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中,各类不健康的垃圾信息和西方的西化分化中国的腐朽价值理念对处于思想成长期的年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使其行为失去约束力、社会责任感缺失、道德良知泯灭[4]。”而思政课本身是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是互联网无法替代的。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真实的社会场景,大多需要教师“身体在场”,从而规避了虚拟空间伦理缺失的道德环境,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有助于帮助年轻的大学生提高思想品德素养,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因而,实践教学是当前思政课教学应对大数据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和根本出路。
(四)大数据时代须加大思政课教学投入,提供软硬件支持
大数据时代是在技术革新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与大数据时代相匹配的硬件和软件的支撑,才能实现“大数据教学”。像微课录播教室,互联互动网络教学平台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也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教社科[2015]3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学校在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正常运转的各项经费的同时,本科院校按在校本硕博全部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专科院校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5]。”“可以说,从政策层面来看经费是有保障的,但关键是在现实中,很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不按照要求来做,使得好的政策变成了一张空文[6]。”
大数据时代,适者生存。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重重挑战,但我们要看到:大数据是一把打开思政课教学质量“黑箱”的钥匙,更是加速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有力武器。我们必须直面现实,迎接大数据的挑战,运用智慧和勇气,创新发展策略,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好未来。
(一)启动思政课教学的“大数据发展计划”,建立专项发展基金
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已经突破一校之力,须由国家、政府主管部门来主导这一大变革,引领广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做好教学创新。如2012年,美国政府启动了“大数据发展计划”,总共投入了2亿美元,运用大数据分析来改善教育质量。这一做法值得中国效仿。
(二)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增加思政课的吸引力
首先,去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称中“理论”二字,或用“素养”等词替代。
“仅就课程名称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先后出现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共同政治理论课’、‘政治理论课’、‘马列主义理论课’和‘共产主义品德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教育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名称上的变化,而与课程名称变换相对应的还有课程功能设定的变化[7]”。2004年中央所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名称体现了该课程具有鲜明的理论课特征,对于大学生今后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和进入社会奠定了最基本的理论素养。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实践教学的地位必然越来越受到重视。早在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颁布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突出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而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名称容易让广大青年学生误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单纯的理论课,从而弱化其实践特征,降低课程的吸引力。因此,笔者建议课程名称上直接去除“理论”二字,或采用突出实践特征的词语如“素养”替代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
其次,独立设立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落实学分制度。
如目前不少高校将实践教学从整个思政课教学体系中划分出来,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学分独立设立为实践教学课程,具体做法是:由思政部依据本门课程实践教学大纲,提出每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实践教学具体要求、考核办法、选题指南、成果形式等,连同校团委的暑期社会实践整体方案一起下发,由各院系党团组织负责实施,思政部根据各院系学生人数的多少分别派出思政专业课教师与各院系进行对口指导,最后由思政专业课教师对实践教学成果进行批阅、认定学分。
第三,就近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平台。
实践教学基地是衡量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衡量基地的标准就看其活动的连续性、多样性、参与性以及品牌性。就合肥市而言,不少高校在小岗村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等,而合肥与小岗村路途较远,带领学生前去十分不便。笔者了解的几所高校建立该基地已经几年了,仅开展过一次实践活动——挂牌。基地是有了,但没有学生的参与,没有活动的连续,基地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仅仅是凑数而已,对于我们的思政课教学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在这一方面,安徽大学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即就近建立实践基地。目前,安徽大学已经建立了以校为中心辐射社区,进而辐射周边地区,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自2005年以来,安徽大学与经开区芙蓉社区委先后开展了多种实践活动,如课题调研、社区文化节、学生挂职锻炼、志愿者服务等,实现了资源共享,发挥了基地的效率和价值。2011年10月分开始举办社区大讲堂,为社区广大干部、职工和居民群众开展30余项系列教育培训活动,课程内容涉及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社会关怀与服务发展、社会保障暨自主创业培训、社区工作中的心理学、婚姻与家庭、信息化建设等多方面。活动的连续性和多样性塑造了基地的品牌,学生的参与性彰显了基地的价值。
(三)政府搭台,高校支撑,教师唱戏——快速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数据”整合能力
首先,政府搭台,高校支撑,打造互联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为数据时代的教学提供技术保障。
例如:“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共同宣布,将投入6000万美元,开发一个在线教育平台,将两个学校的授课过程免费向世界开放,这个平台本身是以开源的形式,向其他大学和教育机构免费开放[8]。”通过这一在线教育平台,学生可以在线观看课程视频教学、提交作业、提问等,而我们教师也可在线批改作业、答疑等,了解学生在线学习的时间、答题顺序、每道题花费的时间、回答问题的正确率等等,我们教师可以从后台数据的整理分析中,精准把握学生的关注点、困惑点和兴趣点,实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为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自觉提升数据能力。
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开放性、互动性、可选择性的特点,通过互联互动的网络学习平台将教学资源共享互动起来,与时俱进,自觉学习“云课堂”等在线教学软件,学习制作“MOOC”课堂,主动使用问卷星等在线调查工具,从技术层面提升使用大数据的能力。同时,思政课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需求,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把良莠不分的“大数据”进行筛选过滤,将一些非主流价值观的数据剔除,变成适合大学生接受和学习且有价值的“小数据”,从而为思政课教育提供积极向上的环境,使大数据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第三,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要开展一系列的大数据培训和竞赛,让广大的思政课教师在学习和竞争中快速成长和发展。
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对面临巨大的阻力,每一个理念的转变都会伴随着阵痛,阵痛之后方能实现“蜕变”。大数据时代来了,要求我们快速转变思维方式,革新教学方法,而这一切转变的实现最终还在于改变我们广大思政课教师的思维,这一转变不是“随遇而安”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顺其自然”,即顺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开展一系列培训(如微课、MOOC等)和竞赛(如信息化大赛),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认识,提升其数据能力,在竞赛中促进其快速成长和发展。
(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其在大数据“实践”中成长
首先,应对大数据时代,布置“大数据作业”。
如在课前5分钟推行诸如“一周新闻播报”的大作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平台搜集相关信息,将相关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材料做成PPT或者其他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从而将“大数据”带进课堂,并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数据处理能力。
其次,在“大数据”中推荐网络教学资源网站供学生参考。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人民日报”官网等,因为这些官网的数据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在茫茫“数据”海洋中“误入歧途”,有助于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三,开展学生数据能力培训。
思政课教师独立或和计算机等相关专业教师加强协作,针对课程教学需要对学生开展大数据的能力培训。如在思政课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学生们必须掌握社会调查的各种方法,如访谈法、问卷法等等。而大数据时代,在线问卷调查是社会调查中最为快捷且便于统计分析的方式,因而思政课教师须教会学生使用问卷星、调研宝、腾讯问卷、调查派等在线调查工具,运用大数据技术来统计分析社会调查结果。通过一系列的培训与实践,提升学生数据能力,让学生在大数据“实践”中成长。
总之,大数据是大势所趋,也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目前,我们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于大数据的应用只能说是冰山一角;未来,大数据所带来的精彩值得期待!
[1]段瑞琴,赵常兴.大数据时代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新模式的构建——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船舶职业教育,2015,3(4).
[2]人民日报记者.寻找通往未来的钥匙[N].人民日报,2013-02-01,(23).
[3]李怀杰,夏虎.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5).
[4]李鹏,王艳杰,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9/t20150923_210168.html.
[6]吴兴富,有效实施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J].社会纵横,2010,(11).
[7]杨国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名称变迁与功能设定,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5).
[8]涂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以及它如何改变政府、商业与我们的生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15.
安徽省质量工程重点项目“民办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2014jyxm658);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学困心理调查与研究”(SK2015A729)
钱静(1980-),女,副教授,硕士,合肥财经职业学院,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