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琴
摘 要:课前预习是学习新知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作为一线数学教师,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让学生通过预习来了解接下来需要学的新知识,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高效,是当前最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细化预习指导,让学生储存探究潜能;优化课堂衔接,保障高位切入;激发学习热情,提升探究信心,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活力。
关键词:数学预习;学习活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6B-0065-02
在“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强调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的数学学习。学生的课前预习是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化数学学习的基础,正因如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加强预习,丰富其感知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做好了课前预习,就可以将新旧知识完美地结合起来,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不仅能起到巩固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加快对新知识的感知,更好地领悟相关重难点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小学生的数学预习进行优化,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数学学习的活力。
一、细化预习指导,储存探究潜能
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不仅是一种基本的活动经验,同时还是一种基本的学习素养。因为只有将预习和课堂学习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预设的情境和学生的先知相矛盾的问题,好的预习还能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朝气,也可以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一)细化预习方法指导
预习不能成为一种形式,而应该将其作为一种必要的学习准备活动。当然,也不能将预习变成简单的看例题,背定义,它应该成为促进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种举措。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需要顾及学生的求知情感,并以鼓励的态度来让学生投入到预习活动中,讓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充满自信,乐于预习。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这一课时,布置预习任务时就可以将之前所学的知识“商不变的性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和所要预习的知识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针对相关例题进行解读,并想象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情境,举出相对应的例子。由此就可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体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并让学生能够对预习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教师要反复强调预习不是单一的背定义和读例题,而应该将其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样的预习才能够充满乐趣,也更有实效,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有效的数学预习方法,从而为他们在课堂上的数学探究打下基础。
在上课的前几分钟时间,教师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重视预习,同时还能够让教师获得更多信息,真正地了解学生的预习状态和成效。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掌握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意外问题,这样教师就能够确保课堂教学的稳定性,也会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二)细化预习过程指导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是参与者,同时也是引导者。基于此,对预习的掌控就是教师的必修课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数学预习过程进行指导,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的数学预习方法得到有效优化。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课时,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之前,首先,要做到根据教材的整体编排特征来对教材进行把握,同时,找出重难点,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圆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掌控,加强学生对于旧知识的巩固,同时引导学生采用分割圆的方式来计算圆柱体的底面积。其次,要因材施教,利用一些日常常见的东西来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最后,要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予以重视,确保学生的探索能够和其当前数学学习能力相符,同时也能够体现数学的本质所在。在预习过程中要下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般来说,预习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探究知识,让学习处于积极的状态。所以教师需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开展预习活动,让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更为充分的时间去探索值得思考的事情。学生在预习中要不断地向自己询问:接下来还会出现哪些问题,我的预习效果到底怎么样,能不能比得过别人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对于预习的热情和预习的质量,为接下来所学的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每一个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预习都会发现一些独特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都是因人而异的,在课堂实践中,通过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能够直奔主题地开展学习,这样就会在无形中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另外,一个好的预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创新思想,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学习新的知识,提升其数学素养。
二、优化课堂衔接,保障高位切入
预习可以说是学生展现自我的一个平台,同时也是锻炼自身自学能力的最佳方式之一。教师对学生的预习状态进行准确掌握,同时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就可以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进入更深层次,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有自信去学习。
(一)捕捉预习中的有利因素
通过预习,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公式,并学到一些相应的解题方式,那么该怎样去运用这些已经了解到的知识点,让学生获得最大化的受益,这就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对学生课前预习过程中的有利因素进行捕捉,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教学。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这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阐述一下自己的预习成果,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将新旧知识很好地衔接起来。然后提问:圆柱体侧面展开的图形是什么图形,该图形的长和宽分别来自于圆柱体的哪个部分?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进一步提问侧面积的求解方式,同时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研究,让其加强对侧面的认识。再追问:如果知道底面的直径和高,那么能不能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呢?这些问题都是在预习的基础上来进行提问的,这样的提问方式才能够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并迅速找到正确的解答方式,最终将各个知识点结合起来,形成知识的良性循环。endprint
这样,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有效地把学生课前预习过程中的一些有利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运用,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课堂教学,就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二)把握预习后的学习起点
通过预习,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未来的学习有所了解,同时还能在进行预习的过程中收获很多。正因如此,教师可以通过预习了解到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困惑之处。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抓住学生的问题来进行重点解决。在学习中,学生的问题往往都能够赢得共鸣,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通过预习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样思维和思维的碰撞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结果。而这样的讨论也会成为课堂上的一道风景,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无穷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这一课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可以提问:圆柱有哪几个部分构成,其特征是什么,你是如何得知这个特征的?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有效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教师针对预习习题进行仔细分析,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到关于圆柱体的知识。而学生和学生之间针对圆柱变换的交流和讨论会进一步加深其认识,并且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将相关知识点都连接起来,形成一套体系。
可见,对于预习而言,唯一的不足之处就是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了解了接下来这堂课学的是什么,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不能算是缺点,因为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其在这一堂课上的起点就会更高,知识也会学得更加深入,自然整堂课也会有更有效率。
三、激发学习热情,提升探究信心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一个研究者、一个探索者。而这一点对于孩子而言,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孩子心目当中,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探索知识,发现知识。而预习就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一愿望。通过预习这个平台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并产生一些合理的疑问,这些实际上都属于能促进学习的资源。可以说预习不仅给学生带来底气,同时还能够直面自己的疑惑,大胆地展现自己的想法。基于此,教师要合理地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同时构建一个合理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预习还能够让整个数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具体情况,使数学的魅力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通过预习学生就能够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尽管并不是十分明白,但至少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提问:教材中三角形是通过什么图形转换而来的?我们该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这样的问题也是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来提出的,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又加深了对知识点的了解和认知。另外教师针对学生超前的回答也可以积极地利用,并将其内部有价值的信息灵活运用。将思维和科学进行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预习的价值充分體现出来。
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就能够有效地激发起他们的数学探究学习热情,提升他们的数学探究学习信心,从而为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像这样的教学内容还有很多,对于这一些教学内容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就能够有效树立起数学探究学习的信心,从而为他们在课堂上高效化的数学探究做好准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预习成果予以尊重,同时在学生预习成果的基础上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将预习放在心上,认真去完成。另外,教师还应该将学生的预习成果和旧知识进行良好的衔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设想,并将自己的想法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一来就能够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同时也能够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率。
参考文献:
[1]谭建明.小学数学预习方法探索——构建高效课堂有感[J].学周刊,2016,(35).
[2]李喜融. 浅谈小学数学预习后的教学策略[J].才智,2016,(13).
[3]林锦霞. 基于预习指导策略的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6,(23).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