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内容多元、整合性强的课程,作为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只有立足生活、整合学科、多元评价,才能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立足生活;整合学科;多元评价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内容多元、整合性强的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它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融入生活,参与社会,学会做人,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作为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只有对课程内容全面了解和把握,积极探索多样性、趣味性的教学方法,立足生活、整合学科、多元评价,努力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思想道德体系,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在社会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立足生活的课堂学生更容易接受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应当是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品社这门学科的特点是加强了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立足生活,以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为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发学生观察、分析、反思、体味、感悟,获得自己的价值体验。
1、让课堂和生活融为一体
生活中蕴涵着巨大的教育资源,品德与社会学科只有打通课堂和生活之间的界限,让课堂和生活融为一体,将生活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经历和体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接受还是拒绝》一课时,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填写“生活学习中的诱惑”,让学生把自己亲身经历的来自四面八方的诱惑,以及平时生活中受到的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都写下来,打开学生的话题,激发学生探求解决办法的欲望,引导他们重新认识诱惑,辨别是非,明确拒绝身边诱惑的重要性,懂得坚持原则,学会运用策略,获得委婉而恰当地拒绝诱惑的方法。
2、让课堂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
社会生活是丰富而广阔的,是学生终将进入的大舞台。对于《品德与社会》学科来说,更要将课堂教学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要指导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帮助学生构建起自己与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构建起个人与国家、世界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变得系统和完善,让学生在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得到正确的方向指引,科学规范的约束,从而形成正确的自身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
二、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立足于学生的社会生活体验,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又提升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的认识。这一点,于其他学科有着相似相通之处,尤其是语文学科。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语文学科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以说,语文学科思想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与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是一致的。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挖掘这两门学科的教学资源,通过整合和重组,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六年级下册《接受还是拒绝》一课,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到的很多难以抉择的难题语文课文中的人物们也常常遇到。如四年级下册《中彩那天》,生活拮据的父亲帮同事捎了一张彩票结果中奖,在同事忘记买彩票这件事的情况下,经过思想斗争,把大奖还给同事的故事;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中的父子,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选择把已经钓上来的鲈鱼放回湖里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回顾熟悉的课文,再搜集名人摆脱困境,正确抉择的故事,可以有效的帮助了学生更好地理解面对道德抉择或是诱惑威胁时如何更好面对,通过这种学科上的整合,达到了更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多元评价的课堂学生更乐于参与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授课对象为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对于非主学科的《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习,课堂上的他们大多数不愿意积极发言,主动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高效的课堂。而且,品德与社会学科立足于学生的社会生活体验,
因而,课堂上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由单纯地教师评价学生,改变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组成的立体的、多元的评价体系,让教学的评价真正发挥作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如果能够立足生活、整合学科、做到多元評价,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一定能让课堂教学更高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浅谈品德与社会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李桂芳( 扬州市江都区龙川小学,江苏扬州,225000)
[2]善学习 重感悟 促发展——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福建省闽清县城关小学 陈友水
[3]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 李传洪.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5(08)
[4]有效思辨感悟 活化品德课堂[J]. 关月梅. 中小学德育. 2013(12)
[5]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J]. 张全地. 学周刊. 2013(09)
[6]开放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运用[J]. 杨凌富.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3(06)
[7]“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策略初探[J]. 张思兵.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2(05)
[8]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J]. 刘桂梅. 学周刊. 2012(25)
[9]探寻品德与社会教学发展新方向——基于新旧课标的对比解读[J]. 汪晓勇. 江苏教育研究. 2012(18)
[10]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J]. 鲁丹,聂国权. 现代教育科学. 2012(08)
作者简介:金大钢(1975.11.07)男,辽宁省大连市人;本科学历,职称:小学高级,单位:大连市甘井子区嘉文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