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2017-06-26 23:25吴素霞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教学困境名著阅读高中语文

225800 扬州市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 江苏扬州

【摘 要】新课改不断推进,名著阅读意识植根于语文教师心中。但一直以来,名著阅读教学在实践中遇到诸多尴尬,使得名著阅读处于边缘地带。学生阅读兴趣不高、习惯不佳等問题普遍存在,深入到教学困境当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至关重要。文章主要针对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困境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困境;对策

一、前言

文学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于塑造个人品格具有积极作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中语文教学重基础轻思想,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素质教育逐步实施,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将名著阅读纳入到教学当中,但在手机、互联网等因素影响下,高中生阅读兴趣普遍集中在网络小说、漫画等方面,阅读趋于娱乐化、肤浅等趋势,无法领悟到名著中的精神内涵。因此如何改善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受到了广泛关注。

二、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困境

学生在学习中,要阅读大量中外名著、科普读物提高自身语文素养,但当前,高中生却出现了疏离名著与阅读退化情况,面临着诸多困境。

1.阅读兴趣不浓

阅读兴趣是阅读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目前,高中生具备名著阅读意识,但是兴趣并不高,在调查中,针对《三国演义》等名著,仅有30%学生阅读过,其中10%学生能够阅读完整,多数学生都没有读完。学生面临巨大的高考压力,泛读指定考试篇目的时间极少,难以将更多时间投入到阅读名著当中。另外,针对高中生课外阅读情况如图1,其中经常看书的比例仅为13%。而对于学生选择的文体如表1,可见学生更愿意选择娱乐性强的文体,学生能够认识到名著重要,但是没有足够的兴趣阅读。

2.没有良好阅读习惯

阅读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反之,会使学生厌倦阅读。目前,学生对于名著阅读习惯不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于随意,没有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使得很多篇目并没有读完;二是没有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名著阅读非常严肃,需要读者专心阅读,并积极思考,但很多学生在阅读时,并未全情投入,且没有做阅读笔记,阅读效果不尽人意,无法深入体会到名著的精神内涵。

3.阅读方法不合理

高效阅读是习惯、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通常情况下,只有具备良好的读书方法,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不同的文体,选择的方法也会有所差别,无论是小说、戏剧,还是诗歌、散文,如果运用同样的方法,无法体会到各类体裁的独特之处,有的快速阅读、有的则需要精度。而高中生对于名著阅读的方法主要以略读为主,主要是缺少教师的合理、恰当的引导,使得阅读活动开展时,学生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决定。

二、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名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深厚的内涵、人文精神。快餐式阅读、压缩版阅读,无法深入领悟其中的经典[1]。名著阅读作为一项理性活动,需要读者专注其中,在此过程中汲取养分,引导自我成长。

1.设置专门名著课程,重塑评价机制

相比较其他国家,我国高中对于名著阅读的设计过于简单,没有硬性要求,新课标仅给出了指导建议,在具体落实上还处于空白状态。当前,名著阅读面临的难题是难以深入到语文课堂,无序化现象较为明显。因此可以设置专门的名著阅读课,根据高中生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同时要明确教学任务,确定必读书目。而针对教学观念来说,要坚持以学生为主,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指导学生阅读。同时要将常规教材与名著阅读有机整合到一起,推动其能够真正意义上走进语文课堂。

完善的评价机制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兴趣,由于当前高中名著阅读评价方式仅能够以标准化测试为主,不利于阅读效果提升。素质教育强调多一半衡量尺子便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将名著阅读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中,入学时建立档案,记录他们的名著阅读情况,以此来作为衡量学生的考核依据。或者以读书竞赛、朗诵比赛等多种形式为载体进行评价,鼓励和引导学生能够参与其中。

2.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前提,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运用名言警句启迪学生,推荐阅读书目,组织读书活动等,不断调动学生阅读欲望,使其能够由“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逐步形成自主阅读行为,在阅读当中陶冶情操,感受名著当中的经典。从本质上来看,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如果长期被动,那么学生无法从中体会到愉悦感[2]。对此,针对高中生身心特点,教师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权,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体验阅读乐趣。此外,教师可以借助名著自身特征,如利用《红楼梦》中人物名字谐音特点,“甄士隐”、“贾雨村”,具有“将真事隐去”等意思等,激活学生阅读兴趣。

针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一是要做好阅读笔记,通过圈点、批注等方式,实现对文章的系统性把握,使得学生能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能力。习惯的形成并非朝夕之间,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对此教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阅读,并针对持之以恒的学生予以表扬,带动其他同学。

3.合理选择阅读方式,提高阅读效率

对于名著阅读,学生要运用精度、略读与速读三种方式,以此来提高名著阅读效率。其中精度,要有宏观的立意构思到欣赏佳词妙句,如针对《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说“不祥之兆”,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精度,以此来把握小说的内涵。而略读,主要把握关键段和重点局,大致了解名著的情节及人物。速读,是在快速浏览中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信息处理与消化,以此来获得更多的信息[3]。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方法都不能够完全孤立,在阅读名著时,要将上述方法进行整合,提高阅读效率。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名著阅读对于学生未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认识到当前名著阅读存在的困境,并采取合理措施,将名著阅读纳入到具体教学计划当中,重构评价机制,同时,要采用多元化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蔡君宏.感悟文章从品读开始——浅谈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02):45-46.

[2]黄志兵.浅谈新课改高中语文必修“名著导读”板块教学要求[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4,(01):98-101.

[3]徐静静.于“读”中欣赏在“读”中感悟——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J].语文知识,2015,(08):46-47.

作者简介:

吴素霞(1983.10~ ),女,江苏宝应人,本科,中学一级,高中语文方向。

猜你喜欢
教学困境名著阅读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建设性对策研究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活动化教学探索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