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附属中学,山东 东营 257061)
摘 要: 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对学生写作形成积极影响的作文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改变传统写作模式,提倡开放的写作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写作的趣味性。要培养学生先说后写、先谈后写的习惯,让学生学会“画”大纲,同时在情节的设计上要增强曲折性和趣味性。
关键词: 写作过程 作文兴趣 激发策略
江苏省特级教师蔡伟曾说:“写作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界公认的教学难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学生害怕写作、教师怕教写作的现象始终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变。大面积提高写作教学质量,依然是水中花,镜中月。”[1]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形成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校层面的原因,但主要是学生对写作的用处不甚了解,对写作的认识浅薄,对写作的兴趣寡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写作最好的助推器,如果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就势必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對作文训练大有裨益。
一、学生作文兴趣激发的突破点
对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要紧紧围绕写作的特点进行,写作行为具有自我性与创造性,它是主体对世界和自我的一个认识过程,所以具有非常强的自我性。同时,写作离不开生活,是表现生活的一种方式,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再创造。现实生活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写作素材,学生对这些素材进行自我加工、自我创造,就成为一篇独一无二的作品。所以,一篇作文的产生往往分为写作材料、写作过程、写作成果三个阶段。基于写作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较容易地寻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几个突破点。
(一)基于写作材料的兴趣激发。写作材料有事实性材料和观念性材料两种,如果把主题比作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拥有充分、生动、典型、新鲜的材料表现主题,文章才显得内容丰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基于写作材料进行兴趣激发,即引导学生挖掘现实生活中有趣、有意义的典型细节,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具有说服力的典型语句,从而引导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在学生写作前进行兴趣的酝酿和激发。
(二)基于写作过程的兴趣激发。写作过程包括立意、选材、构思、赋形、表达、修改,是写作的主体部分,从写作直至作品成型,这个过程有长有短,视学生个人情况及创作内容而定。基于写作过程激发兴趣,有利于学生保持创作的热情,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总结写作规律,掌握写作技巧。
(三)基于写作成果的兴趣激发。写作成果即学生的作文成品。基于作文成品的评价、宣扬、表彰,对学生的写作兴趣的影响无疑是非常大的。学生在完成作品后的心理成就感,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暗示,对学生的作文兴趣具有很大的影响。很多学校将学生的作品刊登在内部刊物上或推荐发表或结集出版,这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非常有效的方式,会很明显地反作用于学生的写作。
二、基于写作过程的兴趣激发对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重要意义
黄厚江老师说:“作文教学有‘两头(布置题目,批阅打分)没有过程,教师的作文教学不能对学生的写作过程形成积极影响,是作文教学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作文教学要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这是新的课程理念的要求,也是由写作规律决定的。某种意义上说,只有能对学生写作过程形成积极影响的作文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2]
有人误认为,学生的写作过程是学生的自我行为,教师不应干涉,也不可能干涉。其实,教师在学生列提纲前可以给予引导,对学生的提纲可以对症指导,从而对学生的写作过程形成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譬如要求学生挖一个池塘,教师不应只是下达命令,之后进行验收,在学生挖池塘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所作为。
另外,写作过程不仅包括首次创作,更包括修改提升的二次创作过程。这一过程不是短暂的几十分钟,所以老师完全有能力也有必要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干预”。写作不应是枯燥乏味的,而应该成为提升写作者对社会人生认识的一种手段,成为亲近自然观察自然的一种工具,它是作者与自己或读者的一种心灵对话,是愉悦自身的一个过程。只有提高学生对写作过程的兴趣,才能真正让学生享受写作带来的快乐。
(一)重视脉络与结构对学生兴趣激发的重要意义。在学生写作前,教师就要引导他们知道哪些地方应该详写,哪些地方应该略写,在列提纲时要指导学生标出该详写的部分。胸中有丘壑,文章自不凡。作文如作画,在起笔前要有大体轮廓,要讲究比例搭配,这是作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轮廓大致成形,线条基本到位即可,不可苛责。激发作文兴趣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认可与鼓励。正如叶圣陶在《苏州园林》里所讲:“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写作也是如此,如果教师让学生更重视阅历的积累(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积累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一种方式),把作文看作一种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学生的写作兴趣将更浓厚。
(二)重视情节变化对学生兴趣激发的重要意义。现实中事情的发展也许是平淡的,但不能完全根据现实处理情节。情节的变化能使作文更生动,也最能体现作者谋篇布局的水平。重视情节的变化,让作文趣味盎然。一篇好作文讲究“趣旨”,如情趣、生趣、意趣、理趣等,这些都体现在情节中,有了这样的情节,作文就成功了一半,因为这不仅体现了文章整体布局的合理、精巧,而且体现了文章风格的高雅和情思的创造性[3]。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如果重视情节的变化,那么不仅会使文章增强趣味性,更会增加创作的欲望,可以说重视情节变化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重视细节描写对学生兴趣激发的重要意义。细节描写是最应该指导学生的地方,因为这里的空间更大,内容更丰富,形式也更多样,可以让青少年更好地发挥想象力,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写作才华。文章的内涵往往来自于细节,重视细节描写,可以使文章更具有表现力,更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细节描写,好的细节描写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文学感知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对作文的兴趣。
三、基于寫作过程的兴趣激发的策略
在传统模式下,教师多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写作过程较为被动,有的学生会产生“被迫写作”的想法,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大打折扣。所以,改变传统的写作模式,提倡开放的写作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写作过程的趣味性,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在写作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做到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一)养成先说后写、先谈后写的习惯。写作是主体主动参与的过程,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仅要将自己的感受抒发出来,还要借鉴吸收他人的思想感受。为此,教学中采用“先谈后写,先说后写”的方式很有必要,这种做法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先说出自己对文题的看法认识,同学间进行交流,老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对学生给予一定的指导,引导学生围绕作文的主题、结构、内容等进行讨论。
(二)让学生学会“画”大纲。讨论后学生进入自主创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采用提纲式作文写作。如前所述,即使挖一个鱼塘,也要事先划出范围,知道在哪儿挖,挖多大,挖成什么形状等,如果漫无目的,则容易在后期造成麻烦与困难。“画”大纲也像绘画中的“画”轮廓,其实难度不大,重点是要抓住主要特征来画,“抓大放小”,做到提纲挈领。如“一件幸福的事”的写作教学中,内容应该围绕“幸福”立意。那么,在列提纲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幸福就是需要首先点明的。“幸福”可以是事件发生时就感到的幸福,也可以是事后回忆时才意识到的幸福。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要在提纲中交代清楚。抓住了提纲,层次就清晰了,作文也就不难写了,学生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培养了。
(三)在情节的设计上要增强曲折性和趣味性。文似看山不喜平,寡淡无味的情节不具耐读性,也很难吸引学生。跌宕起伏的情节不仅可以丰富文章的内涵,更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与热情,使作文创作犹如一场思维盛宴。在情节的设计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共享,写作的过程是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是一次设计(教师给定的作文题目)与再设计(学生对情节的再构)的过程。学生感觉作文乏味,不能全怪罪于学生缺乏生活体验,更归因于作文题目本身的“乏味”。以“一件幸福的事”写作教学为例,学生从小到大,类似“幸福”、“温暖”的作文也许写过无数次,已经到了“山穷水尽”或“疲于应付”的境地,这时如果先设计一个“不幸福”的情节,也许就会使作者有更大的表达空间,写作兴趣自然而然就激发出来。
(四)要重视细节的魅力。细节对读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都是巨大的,一篇好的作品必然重视细节,重视细节也能够激发作者的创新力和创作力。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重视细节的魅力,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一种重要方式。比如在描写“幸福”时,如果引导学生多多观察生活,发掘生活或大自然中的细节,学生就会做到有的放矢、有话可说。把细节写好了,学生的写作信心和作文兴趣就会提升。培养学生对于细节的兴趣,对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有很重要的意义,这是把理论落实到行动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是比较大的课题,培养学生重视细节魅力,先把细节写好,不失为一种可行而又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蔡伟.蔡伟语文教学论文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
[2]黄厚江.享受语文课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86-187.
[3]钱艺林.基于现实的“再构提升法”[J].语文教学通讯,2017(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