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胜
【摘要】本文结合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的策略,即在案例中融入问题,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探究性实验;运用问题引导学生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生物 问题教学法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081-01
好的问题不仅能够凸显教学重难点,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生物课堂上,教师通过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师生互动。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策略。
一、前置案例、导入新课
在开始新课时,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这一案例主要来源于生活,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且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例如在学习《输血与血型》时,教师就可为学生设计案例情境:“在高速公路上,一辆小轿车超速行驶,与前面载满乘客的大客车发生碰撞,导致小轿车内的人员全部受伤,大客车上的部分乘客也受了轻伤……人们拨打120,医生及时赶到了现场。为了抢救伤者,医生决定给伤者输血。如果你就是医生,在输血前需要先做什么?怎样在血库中选择合适的血液给伤员输血?如果你是没有受伤的乘客,你会给这些伤员献血吗?最多能献多少血?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如此,教师便可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生动有趣的探究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生物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围绕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循序渐进的探究性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当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以及观察与探究的规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例如在讲解与蚯蚓相关的知识点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直接询问学生,蚯蚓的体节与刚毛在运动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但此类问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学生也不知道应该怎样着手解决问题。为了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可向学生提问“蚯蚓在哪种物体上运动的速度更快?”学生开始讨论,课堂氛围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此时教师可引入主题为“给蚯蚓一个家”探究实验,为学生准备玻璃板以及纸盒等实验材料。在动手实验前,教师还可恰当地补充一些小知识,如蚯蚓的生活环境以及蚯蚓是如何运动的等。当学生了解了这些小知识后,再开展探究实验,能够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
在实验前,很多学生猜测蚯蚓在玻璃板上爬的速度更快,但是通过实验,学生发现蚯蚓能够在粗糙的纸盒上向前蠕动,却很难在玻璃板上往前移动。这主要是因为蚯蚓的刚毛是帮助蚯蚓运动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玻璃表面太过光滑,刚毛难以发挥作用,导致蚯蚓无法向前运动。此种实验结果与学生的猜想矛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学生也提出了很多问题:蚯蚓在纸盒上爬行快,是否是因为纸盒吸收了蚯蚓的黏液,所以蚯蚓爬得快?在玻璃板上爬行得慢,是不是因为玻璃板太滑,所以蚯蚓比较害怕,因此爬不动等。学生提出的问题尽管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但教师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反而可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赞赏。如此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可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使学生产生创新的火花。
三、用问题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捕捉学生的兴趣点,鼓励学生将自己学过的生物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于是,笔者想到了在生物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造问题情境。
例如在讲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教师就可借助《晏子使楚》中,晏子的一句话“婴闻之,橘生淮南則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随后向学生提问:“地域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后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分析鼠妇的生活习性。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植物来养,最后带到班上比一比,看看谁养的植物更茂盛,探讨这些植物有哪些习性,由此将生物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在讲解《被子植物的一生》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你们了解种子的结构吗?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吗?植物又是如何传粉受精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养植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探究这些问题,从而将知识与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问题教学法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不断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此种问题教学法还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随着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升,学生能够变成真正的自学者。
(责编 刘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