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
【摘 要】核心素养的明确,不仅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现在的“学科本位”的现象,还可以明确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不断努力。跨学科统整性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但目前我们课程改革不容乐观,首先还是要转变教师的固有观念。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统整;教育变革
毋庸置疑人类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经历了三次伟大的技术革命,而21世纪随着人工智能(AI)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将会大大加速。据悉,在未来5到10年后,传统医疗、教育等行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危机。而对于笔者在内的教育从事者,如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加速迫在眉睫。2016年《中国教育报》9月刊中朱开群老师在《四举借助核心素养“落地”》一文中非常有意思地强调了“深度学习”这个教学概念。所谓的“深度学习”,就是要求学生能运用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统整,其目的在于教师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合作创新意识等综合素养的培养。①
一、学生素养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师的引导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为我国现阶段教育对培养和发展人才提供了参考依据。核心素养的明确,不仅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现在的“学科本位”的现象,还可以明确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学生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交流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成为了首要责任。②
比如我市每年开展的中小学奇迹创意设计大赛,笔者有幸带领学生参赛。在设计作品的环节中,有学生想到了要拼接一辆挖土机。可是挖土机这个作品在任何媒介资源库里都没有案例的存在。而以往的经验告诉学生,临摹网络上已有的一件大气作品是可以獲奖的,但学生们放弃了对原有资源库当中已存在作品的临摹,转而进入即兴的创新发挥。甲同学说要为挖掘机设计双翅膀,而乙同学则认为挖掘机的挖掘铲要突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头脑风暴,设计方案,然后不断的尝试,终于完成了一件超级酷炫且史无前例的挖掘机作品。比赛当天,评委组因为是创新作品,直接给了学生们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这让许多其它同样非常优异但没有对作品创新的对手刮目相看。
上述案例中,学生之间相互探讨,发挥各自的才能,并将学科知识同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利用各个学科当中学到的知识加以统整后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发挥。由此,延伸到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合作共享;在团队任务的完成上,建立“我们”的合作意识;鼓励不断的尝试,允许错误的发生,打破思维束缚,用于实践。③
二、素养教学所存在的困惑
教学是素养课程开发的过程,课程又成为教学开发的事件,教学和课程都是作用于问题解决的过程。可当今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之一,仍然是学科的分科。笔者所在学校在去年曾开展过一次跨学科的统整教学研讨活动。刚开始的时候每位教师参与积极性非常的高。可到过了一段时间,情绪倦怠的现象逐渐显现。到了最后,本次研讨活动所付出的计划也就不了了之。这当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的降低是有一定因素的。
因为跨学科主题的教学,需要教师在备课设计上付出更多的时间。同时对事物信息量的搜集也给教师们带来巨大的挑战。因为在统整课堂上,教师的身份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所以没有足够的知识信息储备是很难同学生交流以及评价的。假如教师事先工作没做到位,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会削减他们的兴趣感,产生恐慌不知所措,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素养教学还在于教师的观念转变
“我们正处于一个需要教师参与变革的年代……教师的知识与能力一定是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工作中的中心任务。”中国课程改革前前后后算下来已经进行了八次,但每次课改都存在着理论同实践相互背道而驰的局面。到底是什么原因影响着课改的实施呢?尽管原因是多方的,但教师对课改的态度一定是首当其冲的。笔者身边的每一位教育从事者都不否认素质教育的优越性,但当切身处境地去尝试统整课堂的教学时,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不可控性的氛围,让他们感到焦躁与不安。相比传统教学对于学生的纪律以及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更让教师们感到得心应手。所以,教师们常常嘴巴上表示要尝试改革,但实际行动上依旧没有做出相应的改变。
转变教师的观念,增强教师对教育改革的积极性无疑是促进教育变革的有效方式。因为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依旧存在着“师道尊严”的教学态度。在学科知识上,教师都是存在着学科知识储备量上的优越感,从而在课堂教学上表现出绝对的权威性。但合作学习的模式,打破了传统“一言独大”的格局,让教师一下子感受到了职业权威以及职业安全感上的“缺失”,处于跟以往教学相被动的局面。因此,如何让教师接受这种局面,仍然是当今教育界值得探讨的话题。④
四、遵从学生个性需求
莫言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上指出要学制改革。其中他还谈到了十年义务教育制度以及职业教育。事实上,学制改革可以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当然难度也是非常大的,而莫言为何会提议要求改革学制,其实莫言也是尊崇着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这个因素展开的。如何让学生能力素养的提高,这也迫切的催促着教育的改革以及决心,这也就需要学校教育为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知识社会而做好准备,毕竟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如何培养他们的技能和知识,如何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才是现代素质教育所需要关注的问题。
21世纪的学校教育,其任务不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而是着手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实践的适应能力。 只会统一化、标准化教学的老师,不远的未来可能会被互联网取代而“下岗”,只有有独特魅力的老师才符合未来教师的标准。所以做为教育从事者,应该是时候把核心素养的教学真正的开始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力争将核心素养由一个口头书面的理念转变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
参考文献:
[1]朱开群,《四举措助核心素养“落地”》,中国教育报,2016-9-21
[2]郑刚,《信息时代需要新型技能》,中国教育报,2016-9-16
[3]佐藤学,《学校再生的哲学:学习共同体与活动系统》,全球教育展望,201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