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题 一节课
——“用长方形纸卷圆柱”教学思考

2017-06-19 15:59刘利利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一节课周长圆柱

◇刘利利

一道题 一节课
——“用长方形纸卷圆柱”教学思考

◇刘利利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道数学题上一节课的经历大家可能都经历过,无外乎换个情境、换个数据变换着形式边讲边练。然而,这里所说的“一道题”是指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中练习一的第12题(如图1)。

图1

面对这样一道题——一道实践活动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是学生先回家自己操作,然后教师课上订正、交流呢?还是教师先在课上讲解一下,再让学生回家去操作呢?我想以上的做法都过于简单、草率,都是为了做题而做题。

这道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实践活动素材。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实践或实践不到位,便有可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回到上面的这个问题,如果只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计算中,寻找体积间变化的规律,显然违背了此题的意图,即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的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知识,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体会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单独用一节课的时间开展教学,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活动,并进行交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基于以上想法,我们就把这节课研发成了一节有意思的综合实践课。

一、创设有意思的问题情境,培养应用意识

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情境是设计本节课的一个首要的问题。我们组的几位老师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通风管、下水管、吸管、套袖……我们绞尽脑汁想了许多生活中的圆柱模型,想出一个否定一个,由于牵扯的知识面广而复杂,我们争得面红耳赤。

争论中,有位老师灵机一动,提议:能不能围粮仓,真的让学生装粮食呢?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操作验证的过程中感受、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一个有意思的、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发展其应用意识。因此用长方形纸围立体粮仓装大米的情境应运而生。

二、精心组织实践操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

情境有了,几位老师迫不及待地动起来。有的人设计长方形纸的大小,还有的人拿出了自己带的“苦荞”茶当大米……真是不做不知道!同样一张纸围的方式不同(如图2),体积的差别如此之大!视觉上的冲击远比数据上的冲击要大得多!那种兴奋和体验无法用言语表达。我想这就是实践的魅力!因此更加坚定了我们把这道题上成一节课的信念。同时,我们给本节课起了一个响亮的课题名:挑战不可能。

图2

于是我们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场”,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操作、去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

教学片段一:发现不可能。

教师课件出示:用一张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围一个立体图形(接口处忽略不计,结果保留一位小数),想把体积为90立方厘米的大米装下。

师:猜想一下,能装下吗?

生:不能装下。

生:能装下吧。

(学生有点儿犹豫)

师:到底能不能?怎么办呀?

生:我们想动手试试。

师:需要什么操作材料呢?

生:大米、纸、胶条、剪刀……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活动,教师巡视,并对操作困难的小组进行指导,而后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师:你们是怎么研究的?有什么发现?

(学生边演示边叙述,教师把学生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

方法1:沿长方形的长卷成高为6厘米的圆柱,体积约为47.8立方厘米。

方法2:沿长方形的宽卷成高为10厘米的圆柱,体积约为28.7立方厘米。

方法3:沿长方形的长围成底面为正方形,高为6厘米的长方体,体积为37.5立方厘米。

方法4:沿长方形的宽围成底面为正方形,高为10厘米的长方体,体积为22.5立方厘米。

师:回顾一下,这个活动我们是怎么进行的,经历了哪些过程?

生:猜想—实践—结论。

师:通过操作、计算,我们发现用这张纸围成的立体图形中,底面周长为10厘米的圆柱体积是最大的。它能装下这些大米吗?

生:不能装下。

生:看来这个任务不可能完成了。

师: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也许不可能就变成可能了,你们想试试吗?

(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欲望)

生:想!

师:我们一起来挑战。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希望学生通过操作先直观感受到“装不下”。思考后还能发现:用长方形纸的长边当作底面周长时,圆柱的体积比较大。当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不可能装下时,教师适时提出疑问,为学生提供思考的另一扇窗,鼓励学生继续探究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片段二:挑战不可能。

出示:用一张长 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围一个圆柱,想把体积为90立方厘米的大米装下。

师:你们想想怎么办。

(学生独立思考,有的学生皱起了眉头)

师:你们有什么困难?

生:刚才我们围成的立体图形中圆柱的体积最大,我们试过了,没法装下这些大米,还能怎么办呢?

生:没准能装下,可以剪开试试。

师:你怎么想到剪开的呢?

生:刚才已经证明长边当底面周长围出的圆柱体体积最大,结果装不下,只有剪开尝试一下,也许会有希望。

师:下面我们就试试看。我给你们每个组准备了一张活动记录单,请你们边活动边把过程记录在这张纸上。

表1 活动记录单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对操作困难的小组进行指导,而后组织全班讨论)

师:你们是怎么研究的?说说你们的研究过程。

(学生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方法1:沿着长对折,剪开、拼接,围成底面周长为20厘米、高为3厘米的圆柱(如图3),体积约为95.5立方厘米。

方法2:沿着长折成3等份,剪开、拼接,围成底面周长为 30厘米、高为2厘米的圆柱(如图4),体积约为143.3立方厘米。

图3

图4

方法3:沿着长折成4等份,剪开、拼接,围成底面周长为40厘米、高为1.5厘米的圆柱 (如图5),体积约为191.1立方厘米。

方法4:沿着宽对折,剪开、拼接,围成底面周长为12厘米、高为5厘米的圆柱(如图6),体积约为57.3立方厘米。

方法5:沿着宽折成3等份,剪开、拼接,围成底面周长为18厘米、高为厘米的圆柱(如图7),体积约为86.0立方厘米。

图5

图6

图7

……

当学生发出“没准能装下,可以剪开试试”的心声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带领学生开始挑战不可能,想办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在小组操作结束后,很多学生都兴奋地击掌祝贺自己实验成功,并发现“当圆柱侧面积相同时,底面半径越大,高越小,体积越大”“当侧面积相同时,越是细长的圆柱体积越小,越是粗矮的圆柱体积越大”,等等。

三、关注学生发展,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每个学生都是不相同的。课上我们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思考的平台,给予充分时间让他们进行自我反思和提升。他们的收获是多元的,不再拘泥于知识的掌握。看看下面学生课后的一些想法和收获。

小组内自发合作、自觉分工,在活动中配合得越来越默契(如图8)。

图8

很多学生在倒米的时候想到自制漏斗,能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如图9)。

图9

有的学生测量出一粒大米的高,把底面周长尽可能扩大,并且猜想如果装的是水而不是米,装得一定更多(如图10)。这不就是极限思想吗?

图10

在带领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数学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还促使学生发现和研究问题,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一节课周长圆柱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的周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周长与面积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托马斯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
圆柱表面积的另一种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