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 张天傲
校园专区
地方院校师生教学交往现状及对策研究
王 莉 张天傲
教学交往是学习性投入的维度之一,通过这一维度对地方院校师生教学交往现状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存在的问题有:师生教学交往频率低,交往深度不够;交往范围有限;教师反馈学生学习表现情况不及时;教师对学生的主动引导不够。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包括:转变教学观念,构建民主平等的教学交往文化;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建安全自由的教学心理环境;加强师生间的沟通,进行有效对话。
师生 教学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有四项任务:“第一是研究、教学和专业课程;第二是教育与培养;第三是生命的精神交往;第四是学术。”雅斯贝尔斯把交往提升为大学的任务,而且认为四项任务是一个整体,其他三项任务的完成都与交往有关。在大学教学过程中,交往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它是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为了沟通、协调、达成共识、联合力量达成某一目的而进行的”。因此,通过师生教学交往,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是目前大学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为了了解地方本科院校师生教学交往的情况,从学习性投入这一角度切入,并将其为五个维度,即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的水平、校园环境支持度、教育经验的丰富程度和师生交往,本课题组主要考察师生交往这一维度,希冀通过对这一维度的分析,了解地方院校师生教学交往的现状,从而获知师生教学交往情况对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影响。
本次调查以河西学院在校大学生为例,河西学院是由专科层次的师范院校升格成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的,随着学校层次的升格,学校的办学规模也在日益扩大,但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对于调研样本的抽取,主要抽取10个学院,其中文科类学院和理科类学院各5个,共随机抽取 5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95份,有效率95.2%。统计结果主要运用SPSS13.0分析软件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了解河西学院在校师生教学交往情况。
(一)师生教学交往频率过低,交往深度过浅
交往都是由交往频率和交往深度构成的,在交往中,两者呈对立统一的关系,即交往频率的增加会使人际关系深化,但交往频率不决定交往的内容和性质,对人际关系影响起决定作用的还在于交往深度。在调查中,对于“学生在课外和任课老师讨论课堂和阅读中的问题”的数据统计显示,有34.50%的学生愿意在课外和任课教师讨论课堂和阅读中的问题,但是有23.80%学生不愿意,甚至有3%的学生完全不愿意在课外和任课教师讨论课堂与阅读中的问题。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愿意与任课教师一起就课程学习中的问题与疑惑和教师进行交流或讨论,对学习抱有积极的态度,师生教学交往情况良好。但有一点不能忽视的是,四分之一的学生在教学中与教师还处于零交往状态,师生教学交往频次谈不上,更遑论交往深度。
(二)师生教学交往范围有限
交往范围的大小与交往的频次也有关系,范围越大,意即交往频次增多的可能性越大。调查中对于“学生与任课老师一起参与课程外的工作”的数据统计见图1。
图1 与任课老师一起参与课外工作情况分析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只有7.40%的学生经常与任课教师一起参与课外工作,33.40%的学生只是“有时”参与,而59.0%的学生是“几乎不”和“从未”参与过。通过访谈得知,目前河西学院学生与任课教师一起参与的工作内容大致包括: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的有关校级、省级以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课外的与专业课程学习相关的调查研究、课外社会实践等,师生教学交往较集中的内容就是教师承担学生申报的校级、省级以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课外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极个别学生能够参与一些教师的科研项目,大部分学生对这些可参与内容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参与热情,致使师生教学交往的范围非常有限,对于大学教育目标相去甚远。
(三)教师反馈学生学习表现情况不及时影响师生教学交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或结果反馈得越及时,学生学习成果的正确度就越高;反馈信息在师生之间的转换频率越高,教学的成效也就越大。在调查中,对于问题“学生学习表现及时得到教师反馈”的数据统计见图2。
图2 学生学习表现及时得到教师反馈情况统计图
图2 的数据显示,10.40%的学生认为,教师对其学习表现的结果能够经常及时反馈,53.0%的学生认为教师“有时”,也就是教师认为只有必须的情况下才能够反馈学生的学习表现或结果,36.6%的学生则认为教师“几乎不”或“从未”反馈过他们的学习表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生间的教学交往。当今的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传统权威日益式微的时代,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网络已经在教育领域展开了静悄悄的革命,信息技术的使用已经深入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反馈,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平台进行反馈,形式不拘一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提升师生教学交往的频次乃至交往深度。
(四)教师对学生的主动引导不够影响师生教学交往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平等交往和相互理解的意义活动,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与其进行交往。调查结果表明,22.8%的学生从来不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讨论职业计划以此来规划自己的学习方向和人生道路,33.0%学生几乎不跟任课教师讨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问题。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很多学生表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共同探讨一些问题、缺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等,进而影响了师生的教学交往。
(一)转变教学观念,构建民主平等的教学交往文化
教学观念的改变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在教学交往中,师生之间要互相尊重、信任,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要引导学生,与学生平等交往。学生能够从被动的世界中解放出来,主体性得到发挥,独立人格也得以培养。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旧有的教学观念,构建民主平等的教学交往文化。
(二)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相互理解。”交往的主体之间是民主与平等的精神,因此,须构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现代教学论对师生关系的考察已经从单一走向复合,从肤浅走向深入,更多的是将教与学作为一种统一的认识活动,而教师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是密切联系的。”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本,教师用自己人格魅力去教导与指引学生,尊重与热爱学生,让学生居于学习过程的中心,引领学生获得专业上的发展。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问与困惑给予帮助与解答,对于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结果能够及时地予以反馈,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获知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计划。大学师生在教学中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推进师生教学交往的频次与深度。
(三)为学生创建安全自由的教学心理环境
教学环境有教学物理环境和教学心理环境之分。教学物理环境的创设除了靠教师之外,更多是由学校提供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依凭的一切空间及其空间的设施。而教学心理环境则完全由教师创设。安全自由的教学心理环境,能够使学生没有心理紧张感和压迫感,能够使学生感觉到安全和自由,进而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允许学生出错,善待出错的学生。其次,教师要重视与尊重学生提出的新异观点。“在信息社会中,相对知识拥有者而言的知识外在化和相对知识消费者而言的知识商品化,导致知识的地位的改变。”所以,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所提出的新异观点不要轻易否定,应给予积极的支持与鼓励。
(四)加强师生间的沟通,进行有效对话
师生对话是双方之间蕴含着教育性的互相倾听与言说,也即双方的“敞开”和“接纳”。通过对话,师生之间可以互通信息、增进了解、交流感情,实现精神上的相通与相融。因此,在对话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传统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交往关系,体现了对师生双方主体性的承认与尊重,意即体现了教学的主体间性。如哈贝马斯所说:“纯粹的主体间性是由我和你(我们和你们)、我和他(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对称关系决定的。对话角色的无限可互换性,要求这些角色操演时在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拥有特权,只有在言说与辩论、开启与遮蔽的分布中有一种完全的对称时,纯粹的主体间性才会存在。”在有效对话中,师生之间是我——你关系,这种关系是基于平等和尊重基础之上的。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感受到来自教师对他的接纳、认可与尊重,在学习中其投入性程度才会更高。
(作者单位: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甘肃省全科型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5XJC880012)”;2015年国家级创业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基于学生学习性投入视角的地方本科院校教育质量研究——以河西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510740002)”的阶段性成果。
王莉(1975-),女,汉族,甘肃山丹人,硕士,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张天傲(1993-),女,汉族,甘肃山丹人,学生,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