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双燕
(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
摘 要:当下,很多中学生作文语言存在比较严重的程式化、低幼化倾向,使原本应具个性、彰显独特魅力的作文,反倒变得千人一面,使我们的作文语言教学陷入尴尬境地。试图运用文学评论中的陌生化理论,在作文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异心,使学生破除思维定势,增强语言领悟能力,提高写作能力和阅读水平。
关键词:陌生化;议论文;语言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鲜明地指出了遣词造句的一大流弊是“套板反应”,“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个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前人有言如此,反观当下,很多中学生作文语言存在比较严重的程式化、低幼化倾向,使原本应具个性、彰显独特魅力的作文,反倒变得千人一面,使我们的作文语言教学陷入尴尬境地。那么,如何引领他们走出“套板反应”的怪圈呢?我觉得,可以运用文学评论中的陌生化理论,在作文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异心,使语言表达远离“撞车”,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对视觉形成另类的冲击力,为观众提供联想的空间和咀嚼的余地。所谓“陌生化”,即摆脱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的制约,采用创新的方式,不断嬗变我们对精神和物质世界既定的熟悉感受,使人们即使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从而缓解甚至彻底走出审美的疲劳状态。它成熟于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后被运用在文学的诸多领域中,并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其意义在于瓦解艺术形式和语言方式运作上的自动化和心理上的慣性化,重构我们对世界的感觉,把与实际生活完全不同的艺术的另类现实展现给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言“陌生化”,有利于学生破除思维定势,增强语言领悟能力,提高写作能力和阅读水平。语言的陌生化是对常态语言进行人为地“破坏”,使之愈生动、愈精妙、愈新颖,达到“言不出而意全在”的效果。以此理论为指导,我们可从如下方面入手摆脱“套板反应”的约束:
一、锤炼修饰语,化腐朽为神奇
在议论文写作中,倘若精心选择、仔细锤炼动词或形容词。恰当运用它们,有时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如“人们一起把灾难中的种种感动最终咀嚼成为一种正向的,积极的人文情怀”。“咀嚼”原是生理学、医学领域的词语,意为用牙齿磨碎食物。在这里,作者磨碎的是一种情感或情怀,使之有了一种被反复体会、绵远深长的意味。但是要注意,所选择的用词首先要准确,然后再去考虑是否独特传神,否则容易有四不像的反效果。
二、善用修辞,化抽象为具体
议论文写作中常涉及对事理的解释,遇到这些抽象的概念性语词,借用一些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读者就能在脑海中产生恰如其分的想象。如思想的牢笼、桎梏、枷锁。对学生而言,牢笼、桎梏、枷锁都是具体可感的一些形象,可以让读者更轻松地体会到那种束缚感。类似的还有思想“盲肠”、社会的助推器、人际关系黏合剂、精神坐标。这些例子用了隐喻,使人一看,就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三、善于隐藏,化冗余为凝练
在议论文写作中,一些学生生怕读者不了解或看不懂似的,用很多文字为我们讲述牛顿被苹果砸、爱迪生画鸡蛋、陶渊明辞官话桑麻等熟知常见的事例,非常有“科普意识”。倘若运用陌生化原理,将这些故事内容隐藏起来,代之以名片式词语,文章就能去芜存菁。如“它抖出了我们人性中某种阴暗的嗜好,一种对‘肇事的贪婪,一种冷漠、猎奇、麻木的‘局外人思维”。此处的“局外人”叫莫尔索,出自加缪的代表作《局外人》,是一个不指望有别的社会,不想和别人有任何联系、只想保持自己个性不受干扰的人物。这样简单的处理,比长篇大论莫尔索的所作所为恰当多了。了解这个素材的读者一眼便懂,不了解的正好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避免用词的重复、单调
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就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把写文章比作观赏山峰,雄峻高耸,奇势迭出,才会引人入胜。这些常用于教师指导学生写记叙文,要避免平铺直叙如白开水,坦坦荡荡如石板,呆板、单调。比如引名言时,可以用“正如熊培云所说的‘……”,也可以是“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中提及‘……”,还可以是“正所谓‘……”,或者是“熊培云曾说/有云‘……”。
五、注重积累,化量变为质变
在平时,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注意积累那些看似不合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的语言,主动整理一些陌生化的词汇以及适当熟读背诵时评类中议论较好的文字片段。当然,“陌生化”并不是对所有旧的东西都弃之不顾,它有时恰恰是通过对旧的形式加以吸收借鉴和重新改造而达到新奇的效果的。“陌生化”也并不是一味地玩弄技巧、求新求奇,或者干脆让人看不懂,越“陌生”越好。它的根本意义在于让人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中走出来,以新的眼光感受生活。“陌生化”语言必须是可理解的。信息论美学认为,一部作品的信息量越大,其独创的量也就越大,而它被理解的量就可能越小,导致越不容易为人所接受,而不能完全理解的信息对于接受者来说,其信息量也就等于零。因此,艺术家的创作必须以独创性与可理解性之间的有机结合为基础。这启示我们,只有适度的“陌生”、适当的“独创”写出来的东西才具有新的生命,写作才会更有意义。“语言陌生化”就是要找准独创性和可理解性的最佳结合点。我们不能为追求“陌生化”,而追求离奇甚至猎奇。这是很多学生在一开始尝试陌生化用词的时候经常犯的错误。比如,学生模仿高考优秀范文中出现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创造了“美貌主义”,多少有点“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
文中所谈的陌生化手法仅限于技术层面,它是绝对代替不了个人的能力与素养——毕竟,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想先行于语言。要想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必须回到原点,训练思维,提升思维的品质,多在求异思维上下工夫。深刻的思维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优秀议论文的必备要素。这两者是可以互相渗透的,缺一不可的。没有脱离思想的语言训练,因为脱离了思想,语言只能流于浮华;也没有失去语言外壳的思维训练,因为没有了语言,思维将孤立而无从表现。我们要有灵活的创造性思维,想明白,说清楚,然后再寻求写得精彩!
参考文献:
[1]翁文津.陌生化语言在作文中的运作[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11).
[2]温雪岗.语不“陌生”死不休:试论“陌生化”在高考议论文中的运用[J].发明与创新(中学生),2014(8).
编辑 薄跃华
新课程·教师2017年4期